乔山办公网我们一直在努力
您的位置:乔山办公网 > ppt怎么做 > 好问题与好课堂——《巨人的花园》-巨人的花园ppt

好问题与好课堂——《巨人的花园》-巨人的花园ppt

作者:乔山办公网日期:

返回目录:ppt怎么做

教材: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巨人的花园》

执教: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十八小学 刘艳坤

好问题与好课堂——《巨人的花园》

课如其人。

与刘艳坤老师相识十多年,至今未曾谋面。她给我的印象一直是2004年前后教育论坛风生水起时,论坛上那个犀利、率真的形象。期间她要发什么文章案例,要上什么课也会与我交流,记得有一次还为她的课《巨人的花园》写过一首小诗,给她结课时用。这次看到的课堂实录应该不是那一次的,可见她一直在成长。

她的自由率性,在文本解读中已可见一斑。是否能厘清自己提出的48个问题,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提出48个问题。问题往往代表一个人的思维深浅度,一个不会思考和提问的老师,如何带领学生走向思维的高阶。

问题谁来提?

课堂教学中,学习问题是由老师来提,还是学生来提,没有孰是孰非。我们应该探讨的是有没有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本课例中,教师设置了“预习单”,从四个方面梳理学生的初读成果,这对接下来的教学定下了很好的基调。老师整合的六个问题中,显然包含了老师自己认为重要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巨人”,一个是“这是一篇和什么有关的童话故事”。而学生提出的四个问题都是指向文本内容的,有可能是有疑而问,也有可能是无疑而问。 不是说这样的问题不值得在课堂中探讨,而是说如果学生只能提一类问题,那么如何提出更多元更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老师还要加以引导。

当然,本堂课老师是把自己的问题融入在学生提出的疑问之中,使得学习能在较为自然的状态中走向深入,只是这样的“冒充”不知道学生买不买账。

问题怎么用?

教师自己提出的48个问题和学生提出的问题,如何转化为课堂学习行为?教师要有遴选的功夫,既要符合学生的学情,又要凸现童话文本的特质,还要体现教师(编者)的意图。

我们来看一下,课堂主体部分的几个问题:

1.这是怎样的巨人?

2.孩子们的表现是怎样的?花园用什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是谁改变了巨人?

4.巨人拆除的仅仅是围墙吗?

四个主问题,第一个指向巨人,第二个指向花园,第三个指向孩子,这三个都是指向文本内容的理解及童话形象的解读;最后一个指向童话的意蕴和主旨。这四个问题的顺序可以调换吗?显然不可以。这是文本内在的逻辑演进,也是符合阅读规律的逻辑演进。一堂好课是由能提出怎样的好问题来支撑的。

把孩子引向哪里?

阅读能力的三个阶段“检索与撷取”“统整与解释”“省思与评鉴”,也是阅读文本逐渐深入的三个层次。阅读最终是要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成熟的具有独立反思能力的阅读者。知道文本说什么,还要能对文本的形式和内容表达自己的看法。刘艳坤老师的课中,她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向高阶行进的。从“巨人拆除的仅仅是围墙吗”到“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巨人”“这真的仅仅是和分享有关的童话吗”,这样的问题,在学生心中必定有久远的回响。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意义深远的问题,是不是一种揠苗助长式的拔高呢?课堂中如果没有搭建合适的“鹰架”,教师的设想确实极有可能成为空中楼阁。优秀的教师要有能力化解。刘艳坤老师大致采用了三种方法,一是“材料助读”,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是“七年”;二是“想像性小练笔”,体验“巨人”改变的心理;三是“结尾阅读比较”,既是对原著的尊重,更把思考引向更深广的领域。

不过,这堂课的缺陷也是极其明显的。

这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中教师习惯于“单篇教学”的真实反映。在课堂实录中我们感受不到这一篇童话、这一帮学生应处的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层级(虽然这种层级不可能有清晰的划分),小学可以这样教,初中似乎也可以这样教。

再是,本课例更多的是指向童话内容的理解和意蕴的把握,童话是怎么讲故事的,童话的表达有什么特点等关乎语言的(童话的)审美,则极少涉及。虽然是翻译的文本,语言的教学也是不可缺的。

能提出优质的问题固然可喜。然而怎样把问题转化成教师的教学行为,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课例还稍显粗糙。

因为是十多年的老朋友,我也不妨率直一回,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极力推荐

ppt怎么做_excel表格制作_office365_word文档_365办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