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山办公网我们一直在努力
您的位置:乔山办公网 > ppt怎么做 > 我预见了所有悲伤,但我依然愿意前往-牛顿第一定律ppt

我预见了所有悲伤,但我依然愿意前往-牛顿第一定律ppt

作者:乔山办公网日期:

返回目录:ppt怎么做

本文转载自我司CEO ,JOIN App创始人 于宙

2018年10月, 北京国贸, 海航实业大厦8层的氪空间会议室, JOIN管理团队的例会.

"于总, 你不是说你年轻的时候曾经还挺红吗, 咱们改版后新增用户的次日和次月留存都过30%了,请问你的朋友们在哪呢?"

"可是现在的产品版本还是糙啊, 核心功能都没做完啊, 我觉得至少还得有3个版本迭代啊.

要不我先学学罗老师发个微博说腾讯投资部主动联系? 你们不都看到了吗, 上上周在会议室8F那个, 在我们App里叫John什么好像, 你们快去JOIN里回答他的问题."

"于总, 说实话, 你是不是害怕了, 你知道我说的害怕指的是什么, 听说你现在连和小姑娘聊天都不会聊了."

"滚吧. 待会把下一版的产品技术排期再过一遍, 我明天请一天假."

我预见了所有悲伤,但我依然愿意前往

从拉斯维加斯赌场里的一个闪念, 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App Store的JOIN App的作者一栏, 好像已经过去很久了?

在这漫长的拯救人类孤独的日子里, 我听过了太多太多关于孤独的故事, 要不然这一次, 就讲讲自己的吧.

前方12000字, 高能预警.


Chapter 1: 为什么想着要做社交啊?

"人类之时间不是循环转动的, 而是直线前进. 这就是为什么人类不可能幸福的缘故, 因为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我预见了所有悲伤,但我依然愿意前往


2015年的夏天, 我过完了27岁生日, 那时候我大学刚毕业两年半, 一面做着中线的股票和外汇交易, 一面在老家开了些小餐饮店, 而我自己则住在北京, 看书/喝酒/泡姑娘/偶尔写写东西, 以至于后来见投资人的时候总需要解释, 自己并不是因为懒惰或者学习差找不到工作, 只是对生活方式和正常人有着不一样的理解, 虽然正常人肯定还是不能理解.

如今回想起来, 那简直是一段梦幻般的日子. 收入上和真正的大老板或股权套现相比微不足道, 但也不是一般打工的月薪可以相比. 而且最梦幻的在于, 我有着绝对时间和人际关系上的自由:

比如我无聊的时候经常直接打车去北京南站, 随便挑一个有剩票的陌生城市马上出发, 只为想看看当地的新华书店啥样; 连续两天不出门, 一口气看完一部上学的时候一直想看但是没空看的连续剧; 下午跑到网吧打一通宵红警2, 把苏军盟军的任务版各打翻一遍, 吃两顿泡面, 天亮了回家睡到天黑, 再去看两场电影.

没有人可以要求我, 在什么时间必须出现在什么场合, 更没有人的信息是必须回的. 你说, 这是不是多少人一生追求而不得的梦幻生活?

我企图用这种报复社会的生活方式, 来证明教育系统和职场层级的可笑, 但很快就陷入了新一轮的人生低谷, 装逼的说是提前感受到了中年危机, 客观的说是一个现代社会人因为常年脱离固定生产关系又缺乏必要的生存压力, 就会导致整天胡思乱想, 思考人生的意义.

那时候, 我时而觉得自己是一个哲学家, 时而觉得自己是个精神病, 比如我当时经常思考的问题是这样的:

"毫无疑问, 人类只是大自然创造出来的AI, 那为什么要赋予我们如此强烈的自我意识? 生活明明只是一场连着一场的骗局, 作为一个识破了造物主手段的智慧机器人, 难道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像其他人一样, 周而复始地度过荒唐的一生, 还是说, 有可能反向破译内置程序, 找到一些其他的答案?"

我决定去个更适合思考的地方, 去认真地想一下这些严肃的问题.


海航从北京直飞西雅图竟然只需要10个小时, 可学生签证已经过期, 我跑到上海办了张美帝10年多次往返的旅游签证, 几乎没拿什么行李, 买了张单程机票, 就跑回美国去了. 在西雅图见了些老朋友吓了他们一跳, 就直奔我对于美利坚的挚爱, 最适合思考人生的, 我的精神家园——拉斯维加斯.

我实在是太爱拉斯维加斯了.

不同于上学的时候每次来这里的匆匆忙忙, 这一次我爱待多久待多久, 爱住什么酒店住什么酒店, 爱干什么干什么. 比如说, 我把Vegas所有的Topless的Show全看了一遍, 从此对假胸彻底免疫.


我预见了所有悲伤,但我依然愿意前往


另外, 作为投机出身的人, 我对赌场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哪怕只是买两杯酒在这里溜达, 看着别人瞎JB赌, 都是一种享受, 在这里你能看到贪婪, 看到侥幸, 看到悲伤, 看到人们在随机事件背后总结千奇百怪的愚蠢理由.

至于自己, 除了偶尔玩两把轮盘押数字娱乐之外, 我只打德扑, 将别人的钱变成自己的零和游戏, 能带给我变态的快感.

我连着打了两天德州, 最终一共赢了1600多美金, 几乎追平了大学时候的最高记录, 但是这一次, 我没体会到赢钱的快感, 只是感受到了难以名状的孤独.

我上学的时候很少出门旅游, 甚至放假的时候朋友一起出去的集体活动, 几乎都没怎么参与过, 也许是那种对于美国职场里漫长的30年坐在格子间里做一枚螺丝钉的恐惧, 我转到Kelley上学之后, 非常拼命, 一面修满了三个专业, 一面白天盯股票晚上盯外汇商品, 我相信每一天只有和时间赛跑, 才能获得未来的绝对自由.

实际上, 逝去的岁月是再也回不来的. 那些20岁出头大家一起排队一个小时, 在百丽宫29.9刀的自助餐吃到吐, 喝到迷迷糊糊的去看脱衣舞, 把赢来的钱换成Dollar Bill撒小费的日子, 并不能用日后的米其林和高端夜店的卡座去弥补.

我拿着赢来的筹码在赌场排队把它们换成现金, 环顾四周的陌生人, 忽然产生了一系列奇怪的想法.


我预见了所有悲伤,但我依然愿意前往


此时此刻, 在这座疯狂城市里, 有多少人像我一样, 从世界各地孤零零的来到这里, 为了逃离片刻的现实, 为了感受短暂的欢愉. 为什么大家不能在同一张桌子上喝两杯酒, 讲讲彼此的故事呢?

看着Tinder和某国产神器上满屏的妓女, 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 即使科技发展到今天, 人和人之间的相识和相遇, 依然是件无比困难的事情.

这里面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

我心里忽然一震, 仿佛被什么东西击中了, 原来解决我人生全部问题的唯一答案, 是一个新的问题.

在洛杉矶的大学同学家里又待了两个星期, 我带着无比惶恐和激动的心情, 回到了北京.

我无比清楚自己选择了什么. 就像后来那部大热的科幻电影<降临>中的那句台词一样, "我预见了所有悲伤, 但我依旧欣然前往."

我要做个App.

Chapter 2: 做一个App需要多少钱?

"如果你没犯过错, 很大程度不是因为你牛逼, 而是因为你根本没能上桌打牌."

— <同龄人李叫兽>

我预见了所有悲伤,但我依然愿意前往

先说一件非常搞笑的事情, 我的母校Indiana Kelley商学院的王牌专业是创业学(Entrepreneurship)和会计, 其次是金融和市场营销.

果不其然, 上创业学课程的时候, 大量的同学都是创业学和会计双休, 所以至少有一半上创业课的同学的目标, 是毕业后能成功的进入四大会计事务所做Tax和Audit.

同时那个时候恰逢移动互联网的爆发期, 另一半不想做Accounting的同学对于创业的理解高度统一, 就是做个App嘛.

我上学的时候对此就嗤之以鼻, 至今依然如此, 我强烈怀疑我是母校那一届Entrepreneurship专业中为数不多真真切切的一毕业就实践了创业这件事的, 结果也只是开蛋糕店而已.


我预见了所有悲伤,但我依然愿意前往


环顾你的身边, 谁身边没有至少5个朋友提出过想做一个App. 也不知道App惹到谁了, 简直和奶茶店, 花店, 咖啡馆, 客栈一样, 沦为职场loser逃避现实的乌托邦梦想.

这些年我一直在想, 自己人生哪来这么多莫名其妙的痛苦, 可能主要矛盾就是无法做到真正的自洽, 一面有着异常冲动而激烈的情感, 另一面又极度的理性地追求客观事实.

比如我很清楚, 一切ToC的移动互联网创业都是极其浩瀚的超级工程, App本身只是一个载体而已, 用户在哪, 供给在哪, 留住用户的场景如何搭建, 交互上具体的表现形式如何创新. 这都不是一笔两笔钱能解决的问题.

互联网行业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边际成本低, 但正如所有边际成本低的行业都意味着赢者通吃, 等待你的都是血雨腥风的竞争.

另外, 很多人好奇金融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 在我看来一个是通过数据模型的定量分析, 一个是定性的抽象分析能力. 而我因为数学实在是不太行, 代码也只会写写Excel的IF公式, 只能在后者上下功夫, 底层逻辑其实就是群体意识剖析和群体行为预判.

不是对互联网行业一无所知, 每个季度目标公司的财务报表, 现金流预测, 持续增长逻辑这些基础概念都熟烂于心. 但这背后的全部核心能力都是定性分析, 即从抽象出背后的规律, 来做出判断.

换句话说, 其实Analyst和Trader的工作都是做决策, 而非创造新的解决方案.

你看, 一个人的抽象分析能力强, 你很容易就知道什么东西行, 什么东西不行. 正所谓秀才造反, 三年不成.

我当时想做的事情, 是整合一座城市里所有线下的 玩乐场景, 比如酒吧密室卡丁车演出脱口秀狼人杀, 然后基于海量的同城玩乐SKU切入陌生人社交, 说白了就是一个平台上有很多好玩的商家和活动, 大家可以在线上组局, 线下一块玩.

我至今其实每天都要问自己的问题是, 为什么你能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有效的/别人都想不到的/想到的也做不出来的陌生人社交的解决方案呢?

难道, 是因为我比别人孤独吗? 这当然不是一个能让人为之买单的答案, 但似乎它也就是唯一的答案.

还记得梁宁的文章里说过, 痛苦本身也是一种天分. 未知的海量困难, 能挡住大多数追求愉悦的人, 但它挡不住拥有巨大痛苦的人.

于是, 我很快用纸笔在一个本子画出来了产品的草图, 它看上去是一个大众点评的休闲娱乐板块+大麦+豆瓣小组+陌陌, 一头是全北京所有玩乐的供给, 一头是有组局和小组的兴趣社交, 看上去像个怪物.


我预见了所有悲伤,但我依然愿意前往


同时, 我回归老本行, 开始写文章.

一方面为了认识些互联网行业中人. 当时恰逢O2O一地鸡毛, 满屏的O2O死亡名单, 出于对流量的敏感, 写了篇<逃离O2O死亡名单>, 第二天就上了36Kr头条, 吸引到了一些投资人和从事O2O的专业人士;

另一面, 为了找创业伙伴, 我写了篇<富人思维>, 传播非常凶猛, 被各路大号一路狂转, 直到上月还上了知乎日报头条, 吸引了海量现实生活一事无成, 但想低成本发横财的年轻人.

在见了几十个专业和半专业人士, 我最终得出的结论是, 这个事情的逻辑似乎没什么硬伤, 但是它主要的问题是太重了, 需要天量的资金和人力, 不适合中小创业者做, 更不适合在这个资本寒冬融资.

原来,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 想做互联网是一种时代赋予的机遇和选择.

我没有赶上机遇, 但我也没有选择.


Chapter 3: 创业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

— <牛顿第一定律>


我预见了所有悲伤,但我依然愿意前往


我当初的财务状况, 可能比一些最终做出上市公司的创业者起步的时候要好一点, 但我很清楚, 对于我要做的事情而言, 是远远远远不够的. 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 既然要做这一行, 那还是得遵守这一行的规则.

虽然上学的时候学过一些风险投资的课程, 但美国的一级市场的规模和二级比起来, 比起AUM上百亿美金的大PE, VC的规模和影响力都小很多, 但对于融资这个事情, 没特别深刻的认识. 只是觉得凭着几张PPT开口就问人家要几百万现金, 是很奇怪的事情.

可是在那个神奇的时期, 确实不断有之前的人生履历一无是处, 既没有互联网的专业能力, 也没有在任何其他领域证明过自己的人, 甚至刚毕业的大学生, 凭着几张图就要改变世界并说服了投资人, 最终拿到大钱的.

但市场永远都是公平的, 别说改变世界了, 那一批人能让投资人全身而退的似乎都一个没有.

靠着之前在内容上积累的流量和身边朋友的介绍, 也接触了一些投资人, 水平层次不齐. 那时候我的天真之处在于, 总是以极度求真的态度去和投资人去硬杠逻辑, 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我很坦诚承认自己要做的事情的难点, 但如果对方逻辑上有明显的问题, 也毫不客气的当面指出.

我对逻辑这件事情有着严重的洁癖, 不知道是因为了解瞎猫撞死耗子的Trader迟早要露宿街头, 还是小时候下棋因为推理能力差总输有阴影, 我无法忍受人类总是基于表面现象强行归纳出一堆可笑的理由. 极度崇尚第一性原理和演绎法, 痛恨类比和归纳.

我坚持认为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应该纳入九年义务教育, 不至于培养出一堆相信诸如"女生越优秀越没人追"的弱智.


我预见了所有悲伤,但我依然愿意前往


这显然給我在现实生活中和绝大多数人的沟通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第一次读Ray Dalio的<原则>一开头就看到"极度的求真"的时候我吓了一跳, 因为"求真"二字一直被我挂在公司墙上.

但桥水的员工大多数是常青藤斯坦福的, 我的早期员工大多并非在前20年人生中在竞争中获胜过的, 所以后来的效果可想而知. 再比如, 明明有意向还不错的投资机构压估值的时候, 我把价格咬的非常死, 因为算来算去这个估值后续没法干, 这显然都是不对的.

朋友们, 除非能像股票和期货一样去做空, 否定任何一件事情和否定任何一个人, 都是没意义的.

你回头想想, 你从来无法通过证明别人是错误的, 而得到任何收益. 要么学会相信别人, 要么学会让别人相信你.

投资人错了, 老板错了, 员工错了, 但你因为他们是错的所以没拿到任何结果, 错的就只有你.

最终, 随着一波又一波泡沫的吹散, 中关村创业大街彻底安静了. 有的人成功上岸, 有的人妻离子散.


我预见了所有悲伤,但我依然愿意前往


我终于明白了一个简单而残酷的道理, 其实就是牛顿律和万有引力:

从出生的那一刻起, 绝大多数人的一生都是沿着一条轨道平稳的行驶着, 你的家庭, 智力, 环境如同万有引力一样, 将你牢牢地钉在这条道路上. 而你但凡想脱离现有的运动轨迹, 必须有巨大的外力冲击, 才有可能脱离现有的惯性, 驶上一条全新的轨道.

好比普通人家的孩子考上清华北大, NBA的二轮新秀成为全明星, 或者小白领财务自由去丽江开个客栈, 这背后需要的能量之大, 就如同每一次火箭升空穿越大气层一样, 单凭时间的积累是不够的, 只有短时间之内爆发出巨大的加速度, 才有可能抵挡住强大的万有引力将你吸回原来的轨道.

这个推力的原点可能是外部泡沫产生的势能, 也可能是你自身忽然迸发出了强大的内力, 但它一定不会顺其自然发生, 确切的说, 我从来不相信顺其自然这件事, 无论是从演绎法, 还是归纳法, 在我的人生经历中, 没有任何一件值得称颂的事情是顺其自然发生的, 无一不得靠单位时间内碾压式的付出甚至豪赌, 去冲破现有的惯性, 而火箭到底能不能冲出大气层, 那一刻你并不知道.

我们总是习惯在别人成了事之后, 从他们身上学到成功的规律和技巧, 殊不知真正左右人生高低的胜负手, 都是在根本不知道结果时的选择.


我预见了所有悲伤,但我依然愿意前往


做个App, 本来就应该是精英的游戏. 精英怎么能一点钱自己都不舍得掏, 上来就拿几张纸让别人掏钱呢?

必须得先自己做出点东西来.

实际的过程当然是很曲折的, 找了很多大公司架构师级别的技术大牛来做技术评估, 他们给出的答案是光工程师就需要至少10个, 而我当时连什么是测试运维安全都不懂; 在知乎上见了几十个产品经理, 每个人给出的意见都截然不同; 在一个民宅里办公, 根本招不到好人; 连着几个外包的UI设计师, 画出的东西都丑到没法看......

更多的细节这里就一笔带过了. 做交易让人养成的最好的习惯是什么? 就是从不放大痛苦的过程.

事实上, 只有无法用结果证明自己的人, 才热衷于强调努力的过程. 如果一个人能养成这个习惯, 这辈子必然不会过得太差.

总之, 自己投入了七位数的现金之后, 我有两个朋友觉得我对这件事情的愿力极强, 以一个不低的估值, 帮我注入了一笔钱. 他们两位是我最感谢的人.

终于, 我算是拿到了"做个App"的入场券, 老子终于有资格上台被群众评头论足, 我已经想到了在知乎上"如何看待JOIN这个产品"问题下面, 和那些阴阳怪气的秀智商的知乎网友们互撕, 简直不能再兴奋了.

Chapter 4: 同城玩乐组局社交是不是伪命题?

"矛盾其实并不存在,你无论在什么时候遇到矛盾,检查一下你都有哪些前提,就会发现其中必然有一个是错的。"

—<阿特拉斯耸耸肩>

我预见了所有悲伤,但我依然愿意前往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 我在工作上最难以容忍总喜欢自己强调自己多努力的人. 很多人可能也听过我那句被冠以无数名人头衔的: "千万不要自己感动自己. 大部分人看似的努力, 不过是愚蠢导致的."

这几年我想明白了这背后的逻辑, 努力的实质是一种成本, 而你的成本是你自己的事情, 没人关心你的成本, 他们只关心你能给他们带来的利益是什么.

你觉得那些在朋友圈里晒加班, 晒辛苦, 晒自己多么不容易的人, 当他们去一家餐馆吃饭的时候, 会因为这家店的老板创业不容易, 就咽下难吃的菜还给好评吗? 他们选择看哪部电影的时候, 是挑演员最辛苦的吗?

朋友, 当你是顾客的时候, 你买自己经济实力内最好的商品; 当你是员工的时候, 你去给你offer中 最有发展的公司,你追求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喜欢的姑娘, 你连看NBA看的都是骑士vs勇士, 不是篮网vs76人.

你真的关心那些没有被你选择的人和企业,是否『战胜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这点成绩付出了多少努力』了吗?

拿不到结果的人喜欢讲努力, 本质是一种鸡贼. 因为作为消费者的时候, 他们都是在挑给他们带来最大利益的; 作为供给者的时候, 才强调自己努力, 来绑架消费者为他们的买单.

之所以创业维艰, 难就难在这.

陌生用户并不会因为你的人少钱少技术不完善, 降低对你的产品的要求. 大众点评可以这样, 陌陌可以这样, 你的怎么不能呢? 难道要给用户push一条消息, 我们只有几个工程师, 我每天上班12个小时?

创业唯一的出路, 就是必须在某一个点上, 做的比所有人都好, 给消费者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 进而容忍你那些不完善的地方.


我预见了所有悲伤,但我依然愿意前往


而我当初选的点, 第一步是整合北京最全的优质玩乐供应链, 让产品具备极强的工具属性, 第二步是陌生人可以基于这些商品直接组局.

我们当时对于同城玩乐的定义, 就是除了吃饭和看电影(已经被做到极致了没啥油水)之外所有能做的事情, 一类是酒吧/密室/手工/卡丁车/击剑馆等固定场所的商家, 另一类则是音乐界/Rave/演出/魔术/狼人杀/出游等限时进行的活动, 整个市场总量规模也是万亿级, 但是极度的分散, 细分品类可达上百个.

商家类做的最好的当然是大众点评的休闲娱乐板块, 包罗万象, 但平均信息质量极低, 用户筛选成本太高; 活动类做的比较好的, 有大麦, 永乐, 周末去哪儿, 豆瓣同城等, 但供给能力平庸, 除了票务之外其他的商品严重缺失. 比如Sir.Teen Club这周五晚上有个主题派对, 你在那些渠道根本没法找到.

我们根据大众点评的数据和一些自己的判断标准, 从商家里挑出来了2000个精选商家, 为每一个都精心重新编辑了完整的介绍页. 活动类则重点盯着100多个细分品类的竞品, 和500多个商家主办方的公众号, 收集了累计600多个信源渠道, 每周可以更新400个最新的活动.

在产品逻辑上, 除了传统的品类分类之外, 我挖掘出了很多更贴近用户真实玩乐需求场景的功能.比如你可以随时随地查看"现在去玩", 发现距离你最近, 并且正在进行或者即将开始的玩乐商家和活动.

举个例子, 你晚上在崇文门吃海底捞, 就可以马上发现新世界酒店的印酒吧当晚有一场Salsa舞会, 从夜店玩到半夜出来不想回家, 马上能找到24小时营业的私人影院/网吧/甚至三联书店.

来北京几年了, 短短几个月我体验了模拟开飞机, 泡泡足球, 798的艺术展, 小剧场里的魔术, 狼人杀主播面杀, 威士忌品鉴课, 漂流水上乐园, CBA现场... 第一次知道这座城市原来这么精彩, 谁料互联网发展到今天, 这些好玩的信息还分散在几百个地方, 而我用一个App就把它们一网打尽, 还可以在上面约人一起去!

至今, 我依然觉得即使把社交模块拿掉, 那个号称是同城玩乐第一入口的JOIN依然是一款很棒的产品. 它停止运营之后, 我一直没有找到类似的替代品, 个人生活也再也像之前那么丰富多彩过了.那问题出在哪了呢?

还记得大学的时候上创业学的课程, 第一门是W212, 讲如何洞察用户需求, 第二门W213, 讲如何评估需求的商业可行性, 还有一个是A225, 讲的是成本会计(Cost Accounting). 如果侥幸你们还看过知乎商业类有一个2.8万赞的答案讲过一个TTPPRC的商业模型, 可能已经猜到了问题所在.

我们当时只是运营北京一个城市, 还没打通全部商品的交易闭环, 运营就成本已经非常之高. 供给极度不稳定, 商家倒闭的速度很快, 活动每周每周都要上新. 玩乐商品是纯粹的服务业天然没边际效应, 无法像电商一样一个爆款卖几万件, 黄西亲临现场的脱口秀, 全部门票收入也就一万块上下.

最要命的是, 玩乐这件事毕竟不够高频, 打开频次低, 而且我们的供应链只覆盖了北京, 其他城市用户无法使用, 流量成本无限拉高.

而社交的另一端, 社交的难点初步显现, 除了酒托和我们自己运营的一些达人, 大多数UGC的组局信息质量极低, 大家脑子里都只有自己的需求, 对于别人的诉求是什么毫不关心.

比如很多不填任何个人信息的男用户发起的组局描述就只有三个字"女的来", 然后抱怨没人理, 所以平台垃圾. 而咨询组局的用户, 问的最多的问题是"是免费的吗", 然后抱怨竟然要钱, 所以平台垃圾.

陌生人组局之间事情有一万个坑, 但归根结底是, 用户用任何一个App, 追求的是能够最低成本的索取价值而不是奉献, 而组局因为涉及到分账和线下见面等一系列限制条件, 交易的摩擦系数极高, 平台单纯通过产品的机制去撮合交易的效率并不好, 还是局主去多方面协调. 就像小学们同学想办个聚会, 还是需要班长组织的道理一样.

更令人惊叹的是, 人和人之间对于彼此的信息不对称这件事情, 是没有任何意识的. 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正常人, 尤其是男性, 其实是完全意识不到, 在自己没有充分的沟通和展示的情况下, 在其他人眼里是没有任何社交价值的, 话都不愿意跟你说, 更不用说跟你一起出去玩了.

这不是互联网的问题, 想想你现实生活中身边那些蜜汁自信的大猪蹄子, 你就懂了.


我预见了所有悲伤,但我依然愿意前往


但是与此同时, 在我们自己运营团队和达人局主办的组局中, 我真正感受到了年轻人对于拓展新的社交关系的饥渴, 十几个人去国家图书馆看展, 几十个人报名的狼人杀, 他们给出的答案高度一致:

我不在乎玩什么, 就是想认识点朋友, 现在也没什么有效的能认识朋友的渠道.

我开始重新审视一些新的问题, 互联网真的是万能的吗? 每一次连接的价值, 是不是能超过技术开发的成本+维护供给有成本+获取流量成本+留住用户的成本? 为什么那些曾经烧了大钱的明星O2O企业大多黯然离场? 为什么王兴要不断的把各式各样看似毫不相关的服务业堆到一个App里? 大麦如果不是因为控制了票务的B端, C端产品的逻辑还成立么? 那些在陌陌和探探上找不到朋友的人, 现在在用什么?

北京万恶的雾霾天终于渐渐消散, 写字楼的白领们拍手叫好. 而我认识的一个在郊区开家具厂的小老板, 十几年的生意被勒令关停倾家荡产, 痛骂治理雾霾的行动.

朋友们, 这就是这个世界的真相, 一切问题都有解决方案, 只不过是这个成本谁来承担.

思考了两个星期, 我还是砍掉了付出了无数心血的玩乐供应链, 刚上线了一个多月的iOS和安卓的App直接转型纯社交, 而已经有两万多用户的同城玩乐小程序, 则直接停止了运营. 老用户骂声一片. 朋友们也都不能理解.

当你不需要为结果负责的时候, 提意见总是很容易的. 虽然至今我也不觉得同城玩乐一定是个错误的方向, 但在那个时间节点上, 那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Chapter 5: 社交为什么这么难做?

"我们必须把利他主义的美德灌输到我们子女的头脑中去,因为我们不能指望他们的本性里有利他主义的成分。"

—<自私的基因>


我预见了所有悲伤,但我依然愿意前往




很多人都说社交/社区是互联网行业中最好的但也是最难的商业模式, 你想过为什么吗?

在做社交之前, 我对生意的理解停留在两个大方向, 一是为消费者提供自己准备好的产品, 比如设计一台手机, 盖一个房子, 写一篇文章, 做一个蛋糕; 二则是整合供给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更方便的接触到供给的渠道, 比如JOIN最初整合了全城所有玩乐的供给, 让你随时随地都知道哪里可以去玩. 也就是常说的做平台.

换句话说, 每一笔交易都有三个参与者, 需求, 供给和渠道.

消费者就是需求, 商家就是供给, 平台自然是渠道. 商家准备好东西取悦顾客, 顾客付出金钱或者时间, 平台匹配供给和需求. 比如你上了一天班躺在床上打开抖音哈哈一笑, 背后那15秒的视频可能需要专业的MCN团队录上一天, 然后被头条工程师强大的算法分发到不同的用户的手机屏幕上.

供需平台三方斗智斗勇, 各得所需.

于是, 当我们最初转型社交之后, 有个别我的忠实粉丝非常关心我, 主动发来私信跟我吐槽:

"我下JOIN了, 给你提点意见. 你们平台上好多人, 不发东西也没啥资料, 还有一些连个头像都没有, 让我提不起兴趣想认识啊. "

我找到了他的ID, 果然也是个三无账号, 最近来访都只有两次, 头像是个表情包.

"朋友, 可是你也没发任何东西, 头像还是个表情包呀."

隔着屏幕我都能感受到他瞪大了眼睛, 不可思议的打出以下一行字:

"我为什么要传头像啊? 我是真用户啊又不是机器人."

给我气的眼冒金星, 心说哪来的脑残, 可随着满屏幕的三无账号发出来的动态都是"怎么都没有女的来聊天啊?" "有漂亮的小姐姐一起看电影吗" "跟好几个人说话根本没人理啊,垃圾", 我终于明白了去中心化的社交App做起来难比登天的原因了.


我预见了所有悲伤,但我依然愿意前往


每一个用户来用我的产品, 天经地义就是来索取价值的. 而在一个点对点互动的社交App里, 谁来满足这每一个用户的社交需求呢? 和微博抖音这样的社交媒体不同, 去中心化社交产品的供给者, 不是商家, 不是MCN, 不是职业大V, 是另外一个同样来索取价值的用户.

换句话说, 平台还是平台, 但需求是用户, 供给还是用户.

这跟互联网没关系, 社交的实质就是如此.


我预见了所有悲伤,但我依然愿意前往


那一版JOIN产品的核心就是一个LBS的朋友圈, 我期待每个用户可以通过发一些好玩的动态来包装自己, 然后通过这些内容发现有意思的人, 建立双向的关系.

为了避免中心化和提升内容的质量, 在内容的分发逻辑上想了很多办法, 我觉得一个人主动为别人提供价值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为了做好表率, 我还买了台相机, 从此拒绝用手机拍照, 力图每一条"朋友圈"都足够精美, 展示一个更好的自己, 让别人想认识我.

正如上面描述的残酷现实, 绝大多数普通用户发布的内容质量极差或是根本不发, 既没有头像也不填资料, 而优质女性用户一旦发了内容, 则私信骚扰不断. 无论如何优化产品和运营, 整个产品看上去只是像一个低质量的小红书, 最要命的是, 作为一个为了建立双向关系为主的社交而非社区产品, 80%的男性用户, 互相关注数是0, 除了做灰产的骗子, 根本没有任何人想认识他们.

那段日子我整夜整夜的睡不着觉, 我发现自己对整个世界的理解都有问题的.

回忆自己整个成长的历程, 一路都是对抗人性的过程. 我总是想着刻意培养自己敢于追求不确定性, 延迟满足感, 放弃自我感受, 永远先提供价值, 极度追求客观真理. 每一样符合人类基因的本能偏好, 都会令我感到恐惧, 以至于久而久之, 自己已经严重地偏离了真实的群体心理却全然不知.


我预见了所有悲伤,但我依然愿意前往


大概九年前, 大一的我为了吐槽"XX大学凌晨四点半的样子"这种脑残鸡汤文, 我在自己学校的图书馆熬了一个通宵, 证明凌晨四点半真的没人在学习, 一个星期之后它有了80000+阅读. 从此打开了我通过互联网去认识朋友的大门. 我在北京90%以上的朋友, 都是通过互联网认识的, 而直到自己真正去做社交这件事, 我才意识到, 自己根本不是互联网社交的典型用户.

在经过大量的面试和用户调研之后, 我惊奇的发现这一代年轻人中相当一部分人, 几乎没有通过互联网认识过任何一个, 在现实生活中有过交集的人. 他们在互联网上生成的任何内容, 唯一能让别人点赞的, 只有已有熟人关系的朋友圈.

但我们回顾一下, 没有人是为了朋友圈去用微信, 大家当初只是为了发短信不要钱.

走进UGC(开放的朋友圈)去匹配社交关系这条死胡同的人显然不止我一个, 这里不妨大胆的说一个论断, 两个正常的陌生人, 通过彼此看对方的动态之后觉得对方恰好都能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这件事, 是个概率太低太低的事情了.

人欲即天理, 用户永远都没错, 是我错了.

Chapter 6: 为什么当年教我创业学课程的教授只开个破旧的卡罗拉?

"人不是被设计来理解世界的, 我们只是被设计来繁衍的."

— <随机致富的傻瓜>


我预见了所有悲伤,但我依然愿意前往


很多读过我文章的"聪明人"都替我感到可惜, 如果这几年不是"实际创业", 而是专注写文章"讲创业", 成就应该比现在大的多哇. 如果不是每个人都成就的理解不一样, 他们讲的也许是对的.

能把事情分析的很清楚, 和能把一件事情做到, 两者之间其实没有任何关系. 作为一个拿着创业学Degree文凭的人, 我现在终于彻底明白了背后的道理, 具体来说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业务上, 一个是管理上.

业务上的事情前面说过, 分析能力这件事情, 其实只能用来做选择题, 而创业本身是个填空题.

就像你看完了这篇文章, 也会知道社交的最大难点之一在于如何让一个普通用户承担需求和供给的双重身份, 让其他人也愿意认识他跟他加好友, 但你并不知道具体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与此同时, 第一个设计出Tinder右滑喜欢左滑无感的人, 其实不需要知道任何理论, 就是单纯觉得这个方案可能行, 也能做出来史上最成功的的陌生人社交软件.

但抛开互联网社交这种极少数必须通过产品业务创新才有可能立足的商业模式, 绝大多数的生意, 做老板需要的既不是分析能力, 也不是创新能力, 而是整合资源的心力和调动组织结构的能力.

如果满分是100的话, 我给自己的业务打70分, 心力120分, 管理大概是0分.

这个问题的可怕之处在于, 我从事着最重管理的餐饮业将近五年成绩尚可, 不但对自己一直在管理上没入门这件事浑然不知, 还一直为自己事必躬亲, 处处能征善战洋洋得意.

确切的说, 直到半年前, 我对管理的理解还停留在, 自己把每一块业务钻研到极致, 从产品交互, 线下推广, 线上获客, 站内用户运营, 新媒体等等, 每一摊业务我都买了一大票书边学边干, 然后要求一些没专业技能的年轻人照猫画虎, 业务上不定KPI, 对员工永远是鼓励和安慰.

所以写到这里必须要提到一个人, 过去的这段时间里, 除了我的投资人之外对JOIN的业务帮助最大, 也让我学到最多东西的, 更重要的是, 在过去几个月正式加入JOIN团队的, 我的神秘的合伙人.


我预见了所有悲伤,但我依然愿意前往


坦率的讲, 作为他多年的粉丝, 我之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大公司的高管可以拿上百万的年薪, 因为在设计具体的解决方案方面他未必超过我呀. 直到他的加入, 让公司的组织结构和员工状态焕然一新, 对于互联网行业的理解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创业这么多年, 我终于不再停留在一个身必躬亲的手艺人的格局上, 期待下一个十年, 可以通过组织结构的力量, 去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至于他具体是谁呢, 你们去JOIN里面搜他的JOIN号"40392381"就知道啦.


Chapter 7: 当我们谈论社交的时候, 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你需要将你的战略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 把所有资源All in在不变的事物上"

—杰夫·贝索斯


我预见了所有悲伤,但我依然愿意前往


在全面转型社交和只知索取和骚扰的凶恶用户斗志斗勇几个月, 感觉自己已经站在反社会人格的边缘的时候, 我忽然意识到, 与其来回尝试各种运营手段去优化数据, 盯着国内国外新产品的交互形式, 不如先跳出互联网这个框架, 去重新思考人类社交的底层逻辑.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现实社会中的社交关系究竟是如何构成的, 为什么线下无论多糟糕的人多多少少都是会有朋友的, 而之前的线上产品到底做错了什么, 让普通人获得一个互相关注难比登天?

陌生人为什么要社交, 社交的第一性原理究竟是什么? 互联网产品的表现形式一直在变, 那有没有什么东西是永远不变的?

基于一些有异于常人的人生经历, 和做社交以来积累的经验教训, 我花了两个星期忘掉产品和运营, 只是思考社交的本质, 终于找到了一些不会变的东西. 看似很简单的结论, 却简单粗暴的指明了之前产品上出现的所有问题. 不但是自己的, 也包括别人的.

更神奇的是, 我发现那些在市场上跑的还不错的社交产品, 无一不是符合这些底层规律的. 在此, 冒着被同行们结合产品研究个底朝天的风险, 大胆分享给你们.

  • 社交的本质是一种非货币化的交易, 必须满足双向筛选才能建立社交关系
  • 社交中男女的价值天然不对等, 男性主动展示价值, 女性筛选男性才是平权
  • 双向互动的才是社交, 真正的社交天然就是去中心化而且没太多边际效应的, 明星和普通人, 能承载的社交流量是一样的
  • 人类没有主动为他人提供价值的基因, 只有为了利益去完成明确任务的基因
  • ......

在找到了这些基本原理之后, 我连着几天晚上兴奋地睡不着觉, 那些困扰了我很久一直想不通的问题, 一夜之间就豁然开朗了.

比如为什么抖音不可能做成社交? 因为它的用户价值展现形式天然就是边际效应极强高度中心化的, 几百万人的注意力在一个个15秒爆款上的时候, 怎么可能有双向互动呢? 这就像我想和刘亦菲做朋友, 一定不是通过看她的电影来实现一个道理嘛.

我很快根据这些不变的东西, 结合现有的用户行为数据, 重新设计了产品的核心逻辑, 大家紧急开发了两个星期之后, 粗糙到发指的新版就上线了.

意料之外的, 情理之中的, 老用户的抱怨声不少, 但是所有的数据都开始几何倍的提升. 尤其是互相关注数这个最核心的指标, 提升了10倍都不止.

每天看到在其他社交平台上只能围观大V的小透明们, 在JOIN成为了互相关注的好友, 那些在死胡同里四处撞的头破血流的日子, 似乎都变得明亮起来.

新增用户的次日留存也从20%提升到了35%, 甚至最高一口气飙到了50%+, 而且这都是完全来自自然增长的极其不精准的用户, 更不要提产品的完善度也就三分之一.

事实一次又一次的证明, 再精致的细节, 都无法弥补错误的方向. 而一旦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细节的威力才能被放大, 一定要快马加鞭. 出于严重的利益相关, 这一段只能写到这里.

这个世界上最贵的东西, 还是认知.

尤其是反共识但是正确的认知, 才是真正推动人类进步的力量.


Chapter 8: 产品核心功能都没做完, 推广不怕用户流失吗?

“到了时间你就一定要上场,人生就是这样."

—坂本龙一

我预见了所有悲伤,但我依然愿意前往

所谓创业一天, 人间一年, 在拉斯维加斯一个人喝着长岛冰茶发呆的日子仿佛历历在目, 而距我真正找到陌生人社交的底层密码也就一个月. 现在产品的形态, 距离计划中的完善版本还差至少一个月的开发任务(比如上面的这两张界面图至少要十月底才能看到).

可是, 就像每次上台演讲之前还在盯着那没背下来的稿件, 在幕布后面徘徊来徘徊去, 直到忽然听到了主持人在前面念出了你的名字一样, 到了你的时间, 你就必须要上场, 无论接下来迎接你的是掌声还是嘲讽.

慌慌张张匆匆忙忙, 人生哪次不是这样?

这一刻, 轮到我上场的时候了.

注意, 这不是一篇给产品经理的评测邀请, 请麻烦千万千万不要像我的一些傻X读者一样, 不传任何有效信息, 填一堆脏数据, 各种恶意测试产品, 然后提出一些自以为是的弱智言论刷存在感. 目前你在JOIN里看到的所有用户都是真人头像的, 所以我们会对每一个用户进行头像审核, 不管是谁.


我预见了所有悲伤,但我依然愿意前往


另外, JOIN也不是约炮神器, 绝对不可能让四处索取的屌丝得到任何高质量异性的青睐, 这上面没有托和性工作者, 聊天也不需要充钱, 如果你是一个只有充钱才有人愿意跟你说话的人, 请花钱去那几家上市公司的直播平台给专业主播打赏.

但如果, 你也曾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过, 这世界上99.9%的人仅仅是因为地理隔绝, 错过了成为你重要人生伴侣的机会; 如果你相信, 在这个平行世界中, 最懂你的灵魂, 也许尚未和你相遇; 如果你觉得, 人类之间除了同事/同学/夜店/匿名/右滑之外, 理应还有其他相识的方式.

而且你愿意像个正常人一样交朋友, 欢迎来这个尚且很粗糙很糙的JOIN, 记录被朋友圈束缚的生活, 认识一些你本该认识的朋友.

最后告诉读到这里的你, 一个秘密:

普通人眼里的世界是静态的, 即一切事物必须永远保持在他第一次接触到的时候的状态才是合理的. 强者恒强, 老实人永远老实, 麦当劳生意永远好, 美利坚的民主制是永恒的灯塔之光, 刘亦菲永远没演技, 屌丝永远没朋友.

但实际上, 世界本身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进化服务的. 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 都是在为了产生变化, 而非不变. 就像JOIN的每一个版本, 都是为了下一个一样, 也希望每隔一段时间, 在JOIN里遇见一个不一样的你.

两三年都没怎么好好写过文章了, 这一篇一万多字的流水账显然并不是一个好的流量增长引擎, 它不是写给VC的, 也不是写给最核心的95后用户的, 是写给你们的, 在这段消失的日子里, 还在一直关心我状况的朋友们.

但是我需要的不只是你们的关心, 更需要你们下载App啊哈哈哈哈.

再或者, 你只是想看到一个公众号和微博上不一样的我, 请从下面的二维码或者各大应用商店下载"JOIN"App, 然后搜索我的JOIN号"123456", 跟我重新认识一下.

我预见了所有悲伤,但我依然愿意前往


JOIN里没有粉丝, 只有好友, 所以如果你在JOIN里有10个互相关注的好友(对就是拉你身边的人最快, 就是为了让你拉身边的人), 还愿意发至少一条动态简单介绍一下自己, 我一定通过你的好友申请.

Be my friends, not fans.


其他联系方式一律废弃, 今后的唯一联系方式, 只有这一个:

JOIN ID: 123456

JOIN昵称: Edison

相关阅读

  • “来吧,砸烂洗衣店!”-马说ppt

  • 乔山办公网ppt怎么做
  • 马说ppt,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它也是一个不那么伟大的变化时代。创新的浪潮已经席卷了硅谷,改变了我们交流、购物和旅游的方式,也带来了大量数字垃圾:想不想要一身
关键词不能为空
极力推荐

ppt怎么做_excel表格制作_office365_word文档_365办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