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山办公网我们一直在努力
您的位置:乔山办公网 > word文档 > word2005-让现代笔记本羞愧难当!2005年笔记本是这样设计的

word2005-让现代笔记本羞愧难当!2005年笔记本是这样设计的

作者:乔山办公网日期:

返回目录:word文档

儿子越来越大,东西也越来越多,不得已,当爹的只好把属于自己十几年的柜子给清出来放小兔崽子的各种乱七八糟,但在这收拾的过程中小胖有了惊喜的发现,原来我人生的第一台笔记本电脑——戴尔Inspiron 700M居然还安安静静地被一堆杂物压在柜子最深处,记忆一下闪回到还在大学时代,英俊帅气的小胖买了一台当时非常与众不同的笔记本,虽然叫700M,实际上是一款12.1英寸本,体重1.9kg不到,加上适配器也不超过2.4kg,按现在的标准来说可能隔壁大婶假牙都要笑掉了,但!这台笔记本可是小胖2005年买的,2005年的14英寸本体重可接近3kg!而且我记得价格也并不夸张,万元出头,别觉得夸张,那时候的笔记本卖到8000就算便宜了,比DIY台式机明显贵出一截。而正好很多人都觉得以前的电脑似乎品质要更好一些,所谓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既然如此,小胖就让这台再也无法点亮的历史文物发挥最后的余热,我们来拆开看看它的设计用料到底是不是比现在的笔记本更牛X!



硬件配置方面,比如迅驰平台,比如奔腾M处理器,比如Modem,比如IEEE 1394……说出来可能很多小年轻压根就没听说过,但即便如此,时隔多年再次拿起这台我甚至都想不起为什么会弃用的笔记本,依然感慨万千……



好,抒情完毕。来谈正事儿,与现在的笔记本首先就有一个不同,当年的笔记本基本上都有屏幕锁扣设计,合盖后锁止,拨动解锁后打开,而且大多数转轴都支持180°展平。而现在的笔记本大多不具备这两项设计。




看这厚度,为什么12.1英寸还快2kg就不难理解了吧。但细思极恐的地方也正是如此,12.1英寸居然还塞了DVD刻录机,RJ-45网卡旁边是十几年前上网独有的拨号电话线接口,可能很多人也没见过。另一侧则是VGA输出,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现在带VGA的不会有两侧的螺丝孔……2个USB1.1接口甚至还是堆叠摆放的,再右侧是SD读卡器,以及上方的ExpressCard/54接口,它的功能主要是扩展,比如当年扩展USB3.0……实际上机身前侧还有音频输入输出和IEEE 1394火线接口。如果说现在的笔记本是高度集成化和简单化,那12年前的笔记本就是巴不得把啥扩展功能都给你塞进去,哪怕它只有12.1英寸。



键盘上还标注中文功能的笔记本现在也不多见了吧,而且它的键帽虽然是火山口结构,但键程其实不短,手感很舒适,就是触控板面积小了点……



十几年前的笔记本还没有什么掀底盖维护的设计,底盖上全是小盖板,打开后可以针对部分关键功能部件进行维护。





可以打开的三个小盖板分别对应的是东芝60GB硬盘,英飞凌512MB DDR-333内存,以及那个体积硕大的英特尔802.11b/g无线网卡以及华硕出品的Modem(还记得机身上的拨号电话接口么)。



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现在的笔记本都是螺丝直接从机器上拧下来,但以前有小盖板的笔记本,大多螺丝都会采用固化设计,也就是你拧松了螺丝取下了盖板,但螺丝不会掉下来,防止了螺丝丢失的意外。而且这台放在柜子里至少7、8年的笔记本螺丝除了表面氧化比较厉害之外,居然每一颗都工作正常,反复松紧也没有问题,这不禁让小胖想起此前给朋友的戴尔XPS 13更换键盘,螺丝超级多!而且必须换上去才能测试,运气就是那么好!第一次更换后发现有几个键居然是坏的,又等了几天换第二块键盘的时候,就发现拧过一次的螺丝第二次拧就非常非常容易滑丝了,这个差别如今看来还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光驱可以免工具拔插,而且那时候的光驱不仅厚出天际,还是老式(挺怀念)的并口设计。




OK,拧下底盖的全部螺丝之后,古时候的笔记本都是要从键盘面拆起的,键盘上方的装饰板先抠下来,就露出了固定键盘的螺丝位以及屏幕数据线、电源线,挨个该拧的拧该拔的拔。然后就能取下键盘看到C面基座了,从这闪瞎我胖眼的光泽就该知道这是金属材质的,古董笔记本大多都不吝啬材质用料,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价格高利润率高,就像现在的iPhone一样。



C壳上还有惊喜,隐藏了一个小盖板,下方又是一个256MB的DDR-333内存,在这个4GB都不够使的时代,有时候还是会怀念Windows 2000和XP……



接下来就是把C壳给取下来, 这机器在左右侧转轴后面各有1颗螺丝,本以为是固定C壳的,但没想到居然是固定显示屏的,拧下来之后就必须得把C壳上乱七八糟的无线网卡天线、扬声器供电线等都清理下来,才可以同时取下屏幕和C壳……这一点就明显不如现在的笔记本方便了,不仅是直接掀开底盖,屏幕固定螺丝也一定是藏在主板和键盘中间,数量基本是左右各3颗起。



好吧,取下C壳和屏幕后,就能直接看到主板的背面了,比起现在的模块化PCB设计,12年前因为远未到PCB设计的极限,而且对内部空间也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所以就一大块主板加右上角一小块I/O功能PCB就搞定了,简单粗暴。



在这里强调一下它的用料,你就知道高价时代的笔记本是有多奢侈了,看到上图这一大块板材了么,位于光驱与底壳之间,实打实的金属材质打造,螺丝刀可以在上面划出一道道痕迹出来,至于厚度嘛,看看左侧就知道了。



硬盘也是并口,但最有趣的是这个接口是可旋转设计,拔插时完全不用担心角度不对损坏针式接口,平时上面会有一个固定卡扣,卡扣解锁后旋转结构就可以分开,这个设计可能很多人都没见过吧。



历经千辛万苦,总算把主板给拆下来了,但大家可能发现了:这货的散热也太TM随意了吧,就这么一个短短的热管和小风扇,再加上覆盖面积这么小,旁边的主板芯片组甚至都没有任何散热覆盖,你是认真的么?奔腾M 725运行在1.6GHz,TDP也达到了27W,但这的的确确就是戴尔当年给这颗就现在来看TDP也不算低的处理器所设计的散热模组,而且小胖印象中它的发热量还挺小,噪音也小,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它够厚啊!与键盘面距离够远,再加上那时候的笔记本就是满足个日常使用需求,压根就没什么高负载的需求,自然发热量就不高咯。




现在的笔记本都是BGA封装直接做到了主板上,距离上一款PGA封装的4代MQ系列处理器也有3~4年的时间了,当再次看到PGA封装处理器时,又怀念起当年折腾跨芯片组升级处理器的热血劲儿来。



都见到CPU了也还没完,别忘了显示屏也是可以折腾的,与现在的大多笔记本显示屏直接抠开边框进行换屏不同,十来年前的笔记本是绝不节约螺丝的,实际上看到现在大家应该也有了概念,这货根本就是一个复杂结构的大集合,而且负责连接这些结构的往往不是现在流行的卡扣,而是螺丝。



是不是刚刚感觉拆半天少了啥?没错,这家伙的扬声器设计在了屏幕下方,当年可是个大槽点,因为扬声器连接线总是被转轴碾压,很多人都遇到了线材接触不良的问题,导致笔记本变成了哑巴,而这样的设计现在也见不到了,那时候估计是因为机身上实在塞不进去了吧……



屏幕是友达的,2005年你还想要啥自行车,分辨率是1280 X 800,面板什么的我也不记得了,只能说在那个年代属于相当不错的水平。



来仰仗一下什么是靠谱的顶盖吧,顶盖从外面摸是塑料的,但内里却是结结实实一层基本全覆盖的金属材质,小胖试了试,可得费点劲才能扭动它。



顶盖最上方两侧是无线网卡天线所在地,可以看到金属材质没有覆盖到这个位置,为的就是避免屏蔽掉无线信号



换屏So Easy,取下粉红色那个接口就能买新屏换旧屏了,现在大多数笔记本也是这样设计的,很方便。



最后,全部件合影,文字冗长,感谢阅读,有啥问题请在评论区提出,有空我会回答的,再次感谢各位支持!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极力推荐

ppt怎么做_excel表格制作_office365_word文档_365办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