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山办公网我们一直在努力
您的位置:乔山办公网 > ppt怎么做 > 三问三答换你一生一世——再读“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进贾府ppt

三问三答换你一生一世——再读“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进贾府ppt

作者:乔山办公网日期:

返回目录:ppt怎么做

三问三答换你一生一世——再读“<a href='https://www.qiaoshan022.cn/tags/lindaiyujinjiafu_4959_1.html' target='_blank'>林黛玉进贾府</a>”三问三答换你一生一世——再读“林黛玉进贾府”

作者 侯莉

《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宝黛初会”一段成为经典篇章,不论是学校教材、课外读本还是名家解读,此回都是一定会被提及的。

不可否认,这是曹雪芹描写人物最为出彩的一个部分,但有焦点就意味着有盲点,有个细小的情节常常被忽略或者一笔带过,即宝黛初会时,宝黛二人之间的三问三答:“妹妹可曾读书?”、“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可也有玉没有?”这三个问题看似简单却别有深意,透露出大量的信息,关联到整部小说的故事情节。同时,这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此外,王熙凤也问了林黛玉三个问题,将两组“三问”进行比较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内容。

来看第一个问题。原文写到:“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

在同一章回中,贾母见到黛玉也问了“念何书”,然而林黛玉对于同一个问题的回答前后是不一致的。面对贾母,她的回答是:“只刚念了《四书》。”不一致的原因何在?可以设想一下,如果黛玉拿回答贾母的答案来回答宝玉将会是什么结果。两种回答,表现出的正是黛玉的心思细密,会体谅别人的感受。首先,黛玉问三春读了哪些书的时候,贾母很谦虚地回答“读的是什么书,不过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而黛玉回答宝玉问题的话语模式就是借鉴了贾母回答的模式,体现了黛玉进入贾府后“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小心谨慎和随机应变,希望得到外祖母的认可,希望顺利融入新的生活环境之中。其次,面对宝玉的提问,黛玉的回答则体现了其心目中先入为主的宝玉不读书且不喜读书的形象。在小说中,宝玉还未出场,黛玉已经从母亲贾敏、舅母王夫人的嘴里对宝玉的品行喜好有所了解了。贾敏说宝玉“顽劣异常,极恶读书”,王夫人说宝玉“是家里的‘混世魔王’”,概括起来就是书中总结的“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面对一个“不学无术”的宝哥哥问读什么书,自己的回答当然不能是显摆似的把读过的书都罗列一遍,那样就太不给贾母、王夫人、宝哥哥面子了。

读到这里可能会产生疑问:既然黛玉能够随机应变,能够善解人意,那为何《红楼梦》通篇读下来黛玉会是一个尖酸刻薄、处处得罪人的形象呢?这个问题问得好,林黛玉为什么会变呢?想要知道答案,就需要认真阅读之后的文本,体会哪些事件哪些人物改变了黛玉的处事风格。

宝玉为什么见林妹妹的第一个问题会是“读书”呢?一个旁人眼中的“纨绔子弟”,问出来的问题倒是让人眼前一亮。那宝玉到底读不读书,读什么书?经过对整本小说的阅读,就会发现很有趣的现象:第一,宝玉不是不读书,只是不喜欢读“仕途经济”的书;第二,宝玉不喜欢“仕途经济”,不是说宝玉没有读过这些书,而是自幼熟读,只是对书中的观点不能苟同而已。敢于批判是因为了解,否则就没有发言权了;第三,宝玉是喜欢读书的,甚至可以说是博览群书的,他懂建筑、懂中医、懂诗词、懂化妆、懂手工艺术。但是这些宝玉喜欢的内容在仕途经济中是属于“歪才情”,不入流的。

《红楼梦》中关于宝玉读书的例证其实很多的。

宝玉懂建筑,甚至可以说是行家。在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宝玉在园中闲逛,偶遇贾政一行人来验收大观园,被迫同行。期间,参观到“稻香村”的时候,众清客们认为此处体现了自然田园风光,一洗富贵气象。唯独宝玉认为稻香村不如潇湘馆,有失“天然”之味。宝玉认为:“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宝玉对于建筑的理解有独到之处,虽然出于天然,直抒胸臆,但是如果胸无点墨的话,这意味还真不好抒发,因此,宝玉必定是对建筑深有研究,才能说出此等格局。这里还为后来林黛玉住进潇湘馆埋下伏笔,宝玉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住所安排给了自己最喜欢的妹妹。在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元春省亲回宫后,决定让家里的姐妹们连同宝玉一起住进大观园里,宝玉找黛玉商量,黛玉说自己喜欢潇湘馆的竹子,“宝玉听了拍手笑道:‘正和我的主意一样,我也要叫你住这里呢。’”

宝玉懂中医。每次看到林妹妹的药或者大夫给袭人、晴雯等人开的药方,宝玉都会仔细斟酌,对药量、种类提出自己的意见。在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胡庸医乱用虎狼药”中,晴雯寒夜着凉生病,偷偷请医生进怡红院来为其看病,之后开了药方,“宝玉看时,上面有紫苏、桔梗、防风、荆芥等药,后面又有枳实、麻黄。宝玉道:‘该死,该死,他拿着女孩儿们也像我们一样的治,如何使得!凭他有什么内滞,这枳实、麻黄如何紧得。’”宝玉了解晴雯的病因,结合自己的中医知识,认为这个药方用药过重,因此换了一个医生再给晴雯把脉。事实证明,宝玉的判断是正确的。第二次请来了王太医,“诊了脉后,说的病症与前相仿,只是方子上果没有枳实、麻黄等药,倒有当归、陈皮、白芍等,药之分量较先也减了些” 。可见宝玉对于中药即使不是很熟悉,也是相当了解的,如同鉴宝一样,能看出来药方里面的问题,不研究医书,没有经年的道行,是不敢随意发表意见的。以笔者看,以宝玉的医术,开个便民诊所怕是一点问题也没有。

宝玉懂得欣赏民间的手工艺术,他虽出身富贵之家,见惯了金玉珠宝,但也懂得欣赏民间质朴的手工艺品。在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探春让宝玉外出时代买一些市井上常见而贾府里没有的手工艺品,探春喜欢的正是朴素大方简洁的小玩意,非常符合探春的性格。宝玉在外出闲逛的时候在各种“金、玉、铜、磁”、“没撂处的古董”、“绸缎吃食衣服”中找到了他喜欢的东西,“怎么像你上回买的那柳枝儿编的小篮子,整竹子根抠的香盒儿,胶泥垛的风炉儿”。而且这些小玩意颇受大观园里中女孩儿的喜欢,“我喜欢的什么似的,谁知道他们都爱上了,都当宝贝似的抢去了”。可见,宝玉的审美品位与他所喜欢的如水的女子们是一致的,也体现出了宝玉本性中自然纯朴的一面。

三问三答换你一生一世——再读“林黛玉进贾府”

可以想想,宝玉的这些知识来自于哪里?

先看宝玉的底子,在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写到,“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由此可见,宝玉的童子功还是很扎实的,已超越绝大多数同龄儿童了。

如果简单地说,宝玉不读书、不喜读书,那他见到林黛玉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是有关读书的呢?仅仅是为了掩人耳目、夸饰自己吗?可见,初次见面,他是喜欢这个妹妹的,但如果这个妹妹精通诗文,和自己有共同的话题和爱好,就更好了。开个玩笑,这甚至说不定是为将来一起在桃花树下共读西厢做的铺垫。如果这个妹妹不读书不识字或只读“四书五经”,《红楼梦》中就会少一出精彩的片段了。高下立见,真正不读书的人是谁?是薛蟠之流,只有不读书的人才会把唐寅说成“庚黄”吧(第二十六回)!

再看第二个问题,原文写到:“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哪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表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秒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这第二个问题恰好体现了宝玉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熟悉。

众所周知,古人不仅有名,还有字、号等,这些都是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以及身份尊卑的符号。名,是由父亲取的。字,是由长辈中德高望重者取的。字,与名关系密切,往往是名的补充和解释,互为表里,因此字又称作“表字”。古人取字是为了表示尊重,一般情况下,同辈之间、属下称尊长只允许称字而不能直呼其名。《礼记·曲礼》记载“女子十五笄而字”。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不到十五岁,宝玉以哥哥的身份为其取字,在封建宗法制度下是越权越礼的。宝玉熟知这一切,那为什么还要越礼越权地给林妹妹取字,并且这个字得到大家的认可,连老祖宗都默许了呢?正是体现了宝玉对黛玉的喜爱和亲近之意。

仔细分析宝玉给黛玉取的“颦颦”,可谓恰当妥帖,而且深谙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名、字、号之间的内在联系。宝玉详细解释了取这两个字的原因:“《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这正好可以结合第一个问题,一个不读书、不爱读书的人会主动给别人起名取字吗?一个不读书、不爱读书的人会知道“黛”字与“颦”字的意义与联系,并且在听到妹妹的名后立刻想到这个“颦”字吗?估计很难。

这个问题背后体现的正是宝玉对黛玉的一片深情,一种不能用语言描述的喜爱之情,一种莫名的“一见钟情”的熟悉感。他要给这个妹妹取个字,起个昵称,贴个标签,以示和这个妹妹的关系非同一般。此外,宝玉喜欢给身边亲近的人起名改名,例如茗烟、袭人、芳官等。这些名字都充分彰显了宝玉的才情和生活态度。

最后一个问题,“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为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这个问题的后果很严重,因为黛玉的回答导致宝玉发狂似的狠狠摔玉。书两个人都有读,黛玉的名字也给取好了,如果俩人再有一对玉,那岂不完美?宝玉其实最希望黛玉的回答是“我也有玉”。更妙的是两块玉放在一起一看,哇噻,还是特别合适的一对儿!

由此可见,宝玉的这个问题其实是在寻找和林妹妹的相同处、相似处。宝玉希望有了这个妹妹,此“玉”不再是“罕物”,不再独一无二,不再孤单,有朋有伴。而事实也证明了,林妹妹就是宝玉的知己,宝玉的第三个问题没有白问!虽然林妹妹没有佩戴在身上的“玉”,但是名字中有“玉”字,气质中有“玉”之精神,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追求。这一点正和宝玉的精神相一致。

《红楼梦》中,宝玉跟人初见,很多时候并没有问人家读什么书、有无表字,更不会摔玉。宝玉初见宝钗,没有摔玉;初见香菱邢岫烟,没有摔玉;初见宝琴,没有摔玉;初见秦钟、蒋玉菡,没有摔玉。再喜欢,最多也是交换一下信物,为朋友悲伤、为朋友挨打,但始终没有摔玉的行为。理由只有一个,这些人不值得他摔玉,不值得他舍弃生命去换取。

古之君子皆佩玉,因为玉有五德,佩玉就是提醒佩戴者要以玉之精神要求自己的言行。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宝玉,与生俱来就带有一块玉。那他是君子吗?他以玉的精神要求过自己吗?宝玉,是封建正统社会所认为的无补天之用的“废材”、“禄蠹”,但他却是人性中的真君子,从他对待众女儿、对待下人、对待刘姥姥、对待戏子的态度都可以看出来。

不由得赞一个,宝玉独具慧眼,他一见黛玉就知道这个妹妹可以理解他,能看到他的真品行,能和他一起坚守“玉”之精神。

整体来看,宝玉问黛玉的三个问题,是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且顺序不可乱。先问“读书”,知道了妹妹的才学水平;知道妹妹了有才学,就要表示尊重,自然要有表字,而宝玉的起的不仅仅是“表字”,更是一个昵称;有了昵称,表示关系非同一般,最后就自然而然过渡到自己的“命根子”上。从“命根子”通灵宝玉过渡到宝玉摔玉,再到黛玉因为宝玉摔玉,觉得自己惹得宝哥哥大怒发狂而伤心落泪告终。这“三问三答”说明什么呢?可以到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秀闺”中去寻找答案,宝黛初会不仅仅是浪漫爱情的开始,更是神瑛侍者的感悟之旅、绛珠仙草的还泪之旅。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极力推荐

ppt怎么做_excel表格制作_office365_word文档_365办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