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山办公网我们一直在努力
您的位置:乔山办公网 > ppt怎么做 > 傲骨檄文任翱翔-社戏ppt

傲骨檄文任翱翔-社戏ppt

作者:乔山办公网日期:

返回目录:ppt怎么做

北京阜成门宫门口以西的三条21号,有一座颇为普通的小四合院。推开院门,但见院中两棵枝叶繁茂的白色丁香。灰色的砖墙,朱红的窗棂,从1924年到1926年这段岁月里,鲁迅先生便居住于此。小院由鲁迅亲自设计改建,说到它的不同寻常之处,大概要算是三间北房后接出的那一小间了。它因拖在后面,活像一条尾巴,人称“老虎尾巴”。鲁迅则称它为“灰棚”。鲁迅写作和起居正是在这间仅有八平方米的斗室内,老式的三屉桌上还摆放着一盏煤油灯。“北窗的光上下午没有什么变化,都可以写作、阅读,不至损害目力,其次是可以从窗口眺望后面园子里的景物。”木制笔架,马蹄表,烟灰缸……桌前还有一把藤椅,墙上则挂着一幅藤野先生的画像。如今这里依旧保持着原有的陈设,还原着鲁迅当年生活的模样。

北窗在东壁下的书桌右角,摆放着一砖砚,刻着“大同十一年”的字样,这是南朝梁武帝大同十一年的古砖。喜好金石的鲁迅曾亲自将砖文拓出,并收入他所编的《俟堂专文杂集》中。这里存有鲁迅收藏的历代金石拓片,仅次于他的藏书数量。鲁迅这简朴小院,现在已然成为鲁迅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建立的“人物传记性博物馆”。

初尝冷暖

摇曳的乌篷船、布满青苔的河埠头、听着那打桨摇橹声,在这水乡看一场社戏,真可谓是浙江绍兴的经典画面了。鲁迅,就生于斯、长于斯。

傲骨檄文任翱翔

位于北京阜成门内的鲁迅故居四合院

1881年9月的一天,鲁迅出生在绍兴的一户名门望族家里。他那在江西金溪县任知县的祖父周福清对孙辈的学习很是重视,对于他们早年学习诗词,就曾特意给过参考建议:“初学先诵白居易诗,取其明白易晓,味淡而永。再诵陆游诗,志高词壮,且多越事。再诵苏诗,笔力雄健,辞足达意。再诵李白诗,思致清逸。如杜之艰深,韩之奇崛,不能学亦不必学也。示樟寿诸孙。”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来才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

因家风传统朴素,又学识渊源,对鲁迅的影响可谓至深。然而在他13岁那年,祖父因为科举舞弊案而锒铛入狱,鲁迅的父亲、清末秀才周伯宜又长期患肺病,闲居在家。家道自此中落,日子过得愈发艰难起来。鲁迅作为家中的长子,上有孤苦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不得不承担起生活的重担。

生活的变故和重压,并没有影响到聪明勤奋的鲁迅的求学之路。他小时候曾有一个绰号,“胡羊尾巴”,用绍兴话来说,就是伶俐、活泼的意思。年幼在三味书屋上私塾之时,鲁迅便成绩优异。他的老师寿镜吾老先生就曾夸他“聪颖过人,品格高贵”。从小就对读书产生浓厚兴趣的鲁迅,读书多且广,文学、野史、杂说、画谱,甚至还有《茶经》和一些有关花木的书籍。他还通过自己种植花木,指出清代陈溟子的《花镜》一书中,关于映山红的种植方法并非完全正确。

一次,他去乡下的大姨家玩,早耳闻他念书成绩好,又有才华的大姨丈便想借机考考他,还特意请了村中的一位贡生同桌。餐桌上,大姨丈对鲁迅说:“阿樟,我开个头,对个对,大伙热闹热闹。”“红炖肉”,鲁迅一眼看到桌上的鸡,立刻回道:“白斩鸡”。一旁的老贡生望着墙上挂着的《鸳鸯戏水图》道:“擎荷底下戏鸳鸯”,鲁迅瞟了眼墙上的另一幅《春燕图》,随口道:“垂柳枝头闹春燕”,对答如流,座上宾客无不称赞他才思敏捷。

后来,鲁迅到南京矿路学堂读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同学眼中,只有鲁迅得到过学校颁发的金牌。同学们评价他“过目不忘,聪慧过人”。

虽然家庭的变故使得少年鲁迅过早地就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但在乡下的这段生活,也使得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与那里的孩子们一起玩耍的日子,更是成为他日后文学创作的珍贵素材,《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作品里都描述并记录着这种人与人之间最为朴素真诚的关系。

弃医从文

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母亲鲁瑞多方求借来的18块银元离开了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开设有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在此期间,鲁迅还大量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写的《天演论》。鲁迅逐渐认识到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更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

1902年,凭借在南京路矿学堂优异的课业成绩,鲁迅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东渡日本。早在甲午战争失败后,他的父亲作为一位具有爱国情怀的开明之士就曾对人说,将来要让他的儿子去东洋学习知识,回来以后可以帮助国家。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心怀救治像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的理想,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身体健康,鲁迅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求学。

傲骨檄文任翱翔

鲁迅故居一隅

然而,这样的梦想很快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鲁迅在那里常受到日本人的歧视。他在学校的解剖学成绩是95分,日本人却怀疑是担任解剖课教师的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得鲁迅深深感受到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

一次,课堂上正放映幻灯片,众多“体格强壮,神情麻木”的中国人,正若无其事地围观一个被当作俄国间谍而遭杀头的同胞。正是眼前的这一幕,给了鲁迅深深的打击,国人的冷漠像一把刀划在他的心上,使得鲁迅意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

弃医从文,是他的选择。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鲁迅开始笔耕不辍地翻译起外国的文学作品来,并且积极地筹办文学杂志,并发表文章。其时,“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成为他和朋友们讨论最多的问题。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病根何在?这样的思考,也使得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奠定了他日后成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思想基础。

在扶桑之地,鲁迅渐渐塑造成了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然而,他的先进思想却不为当时的一众国人所理解,即便在留日的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共鸣和响应。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卖出去了几十册,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生计的艰难,让鲁迅不得不在1909年回国谋职。留学归来,鲁迅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然而在当时的时局背景下,鲁迅在思想上是极其苦闷的。尽管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给他带来一时的振奋,但接踵而来的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不断上演,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混乱、民族的灾难,都使得鲁迅感到压抑。

文化主将

要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五四”新文化运动,给中国带来了一股新的力量。在教育部任职的鲁迅,迁居北京。长久压抑在他心头的思想,也终于得以通过他的文学作品表达和释放出来。

“鲁迅”其实是他的笔名。1918年5月,他首次用“鲁迅”这个名字,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也由此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推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鲁迅站在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的小说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底层普通人民的最普通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状况。《孔乙己》《阿Q正传》《祝福》等中那些小人物的悲苦命运,遭受到的却是侮辱、歧视和冷漠。“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鲁迅对他们的态度,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鲁迅这些平实却入木三分的描写,充满了无穷的魅力。鲁迅的小说结构又是多变的,每一篇都有每一篇的结构和写法—不重样。有的简单而冷峻,有的曲折而意切。于平凡中见幽深,立意深远。

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和《野草》则称得上是他的代表作了。藤野先生、范爱农,对这些滋养过他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怀念,给鲁迅的文学创作增添了一抹温情和暖色,夹叙夹议,变幻多姿,又回味绵长。“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鲁迅通过这些散文传达出他的哲学思考,也带给中国现代文学不同以往的艺术创造力。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的杂文则“是匕首、是投枪”,鲁迅用它们与反对新文化运动、反对新思想的论调做着不懈的斗争,也批判着“吃人”的封建礼教,以及落后的国民性。杂文是“感应的神经”,能够“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1924年到1926年,鲁迅正是在北京的小院中,以笔为武器,辛勤耕耘,完成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等文集和《彷徨》《坟》《朝花夕拾》中的不朽文章,讨伐着社会各阶层不同的文化现象、不同的人物,反抗着强权。或揭露、或控诉、或批判、或嘲讽,针砭时弊,快意恩仇。笔触却是洒脱、自由,鲁迅也由此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树立了自己独特的地位,人称“民族魂”。

热情支持进步青年学生的正义斗争的鲁迅,后来还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一系列充满凛然正气的新文章。

而在鲁迅的儿子周海婴眼中,这个一直笔耕不辍的父亲总是“晚睡迟起”。“我早晨起床下楼,脚步轻轻地踏进父亲的门口,床前总是一张小几,上面有烟嘴、烟缸和香烟……许妈急忙地催促我离开,怕我吵醒‘大先生’”,1929年出生的周海婴描述的还是一家人在上海的光景。“整个下午,父亲的时间往往被来访的客人所占据。一般都倾谈得很长久。如果哪天的下午没有客,父亲便翻阅报纸和书籍。有时眯起眼靠着藤椅打腹稿,这时大家走路说话都轻轻地,尽量不打扰他。所以此时屋里总是静悄悄的。”而他的母亲正是比鲁迅小17岁,曾就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最终成为鲁迅学生的许广平。二人因共同的志趣而结缘,许广平也在日后的岁月里悉心地照顾着鲁迅的生活。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客人一走,已是深夜,全楼都寂静下去的时候,鲁迅才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鲁迅的习惯与别人不同,写文章用的材料和来信都压在桌子上,把桌子都压得满满的,几乎只有写字的地方可以伸开手,其余桌子的一半被书或纸张占有着。鸡鸣的时候,鲁迅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他也还是坐着。人家都起来了,他才睡下。“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鲁迅就这样过着简朴的生活,忘我地工作着。

性情中人

就是这样勇敢果决、又勤奋认真的鲁迅,却也有着不拘小节的另一面。据女作家萧红回忆,她曾在拉都路一家炸油条的小商贩那里,得到过一张鲁迅先生的原稿,正用来包油条。那可是译《死魂灵》的原稿。谁知,她写信告诉鲁迅后,先生倒不以为奇。鲁迅出书的校样,也都常用来揩桌子。请客人到家里吃饭,鲁迅还回身去拿校样给大家分着,“擦一擦,拿着鸡吃,手是腻的”。

黑石蓝的棉布袍子,灰色毡帽,黑帆布胶皮底鞋。鲁迅在冬日里的这一身“行头”常年不变。不戴手套,也不围围巾,一推开门从家里出来时,很宽的袖口冲着风就向前走,腋下挟着个黑绸子印花的包袱,里边包着书或者是信。出去时带着回给青年们的信,回来又从书店带来新的信和青年请鲁迅先生看的稿子。

晚年的鲁迅,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渐趋虚弱。须藤医生让他休息,可鲁迅自知身体不好,不但没有休息,脑子里反倒想得更多了,要做的事情都像非立刻就做不可。曾发起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的他,开始印他喜爱的珂勒惠支的版画,还要校《海上述林》的校样……不久他书桌上德文字典和日文字典又都摆起来了,果戈里的《死魂灵》又开始翻译了。

“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鲁迅,拥有着不同寻常的个性和不凡的人格。1936年,病重的鲁迅永远地离开了。他毕生完成了近三百万字的创作,也为有志青年和后世众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他在北京的故居,也为喜爱他、仰慕他的北京人留下了永远的追思之地。

文/田喃 摄影/帕尔默·帕姆·弗兰克(乌拉圭) 标题书法/夏薇

相关阅读

  • 傲骨檄文任翱翔-社戏ppt

  • 乔山办公网ppt怎么做
  • 社戏ppt,北京阜成门宫门口以西的三条21号,有一座颇为普通的小四合院。小院由鲁迅亲自设计改建,说到它的不同寻常之处,大概要算是三间北房后接出的那一小间了。
  • 文学小常识-岳阳楼记ppt

  • 乔山办公网ppt怎么做
  • 岳阳楼记ppt,1.《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儒家经典之一,收录从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世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常用表现手法为赋、。
关键词不能为空
极力推荐

ppt怎么做_excel表格制作_office365_word文档_365办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