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山办公网我们一直在努力
您的位置:乔山办公网 > ppt怎么做 > 白话庄子——逍遥游-逍遥游ppt

白话庄子——逍遥游-逍遥游ppt

作者:乔山办公网日期:

返回目录:ppt怎么做

作者:杨本枢

为了准确而深刻地解读庄子文章隐含的晦涩道理,我打算采用问答体的形式解读庄子。以庄子的弟子蔺且的名义询问,以庄子的名义解读。

蔺且追随庄子十多年,同庄子一道南去楚国,东至吴越,北到辽东,将庄子一路上的言论详细记录下来。对于庄子的言论,蔺且有些地方能够理解,有些地方是一知半解,每到夜晚时分,蔺且就会将心中的疑惑向庄子和盘托出,期待老师能够解释明白,庄子对于这个徒弟十分喜爱,对于徒弟的疑问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第一章 北冥有鱼化为鲲鹏展翅高飞寓意什么?

白话庄子——逍遥游

庄子写《逍遥游》的时候已近天命之年,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独特的思考方式促使他不断在思考“生命的意义”这个命题。

人生追求的是什么?是荣华富贵?是高官厚禄?还是世人的称颂?这些外在的内容在庄子看来都是累赘,是给人们带来无尽烦恼的累赘。特别是看了老子的《道德经》之后,庄子欣喜地发现,自己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是如此的接近,老子的“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使他想起了在楚国的时候看到的景象。

楚国有户人家老人去世了,家里人以及众乡亲在葬礼上载歌载舞,庄子很是奇怪,就问道:“家里亲人死了,你们不难过吗?为何不哀啼呢?”

那家人说,“人的生老病死不是很平常的自然规律吗?老人去世了,免去了在人世间的疾苦,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不值得为他高兴吗?”

这件事对于庄子的触动很大,楚国淳朴的民风和教化体现出来的就是两个字—快乐。

快乐是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情感爆发,快乐是内心深处抑制不住的激情源泉,快乐洗刷掉内心深处的悲哀与忧郁,快乐涤荡着内心深处时隐时现的暴怒。人们因快乐而对生活充满希望,人们因快乐而善待身边的每个人,人们因快乐而年轻。快乐一旦爆发,犹如万马奔腾,无物可挡。当快乐达到极致的时候,那种境界好像升入万里高空腾云驾雾的感觉,真是酣畅淋漓的“逍遥游”哇!

庄子脑海中灵光闪现,这种感觉不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东西吗?“逍遥游”在生命的进程中是多么的重要,多少人一直在寻找并追求却始终领悟不透,“逍遥游”由此问世。

现在听到蔺且询问鲲鹏是否是逍遥的化身,就说道,“你的悟性很好,我确有此意。”

“有一次,我在河边散步,看到一条小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中自由自在的游玩,忽然,一阵大风刮来,河面上空一只巨大的鹰隼飞来了,鹰隼飞过之处,树枝摇动,树叶簌簌而下,平静的水面上荡起阵阵涟漪。”庄子继续说道,“这种景观激发了我内心深处一直渴望的自由自在思想,我在想,如果小鱼变成巨大无比的鲲鱼在大海中游动,那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情景;如果鹰隼变成如天般的鹏鸟,那又会是何等壮观的景象。所以,我就用气势磅礴的蛟龙出海和鲲鹏展翅作为逍遥游的开端。”

蔺且听得兴奋起来,他的心跟着老师的思绪不由自主地走进了“逍遥游”中。

译文:

北海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道有几千里;仙化成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

大鹏展翅高飞时,一对巨大的翅膀无边无际,如同白云铺满整个天空。

这样的巨鸟在翻江倒海的波涛上高歌猛进,勇往直前地飞往南海。

(注意:此北海、南海非现在的北海、南海呦,它实质是浩瀚的天然大池。)

齐国有本专门记载怪异事件的书籍《齐谐》,这样描写大鹏鸟:大鹏在苍茫的海面上空南飞天池,巨翼拍打着海浪激起千里高的浪花,乘风破浪飞入九万里云天,这哪里是一只鸟哇,这分明是一条刚健有力的巨龙啊!

大鹏飞过之处掀起快如闪电的气体,激起道道尘埃,还有那被强大的气流吹得找不到方向的各种生物。

天苍苍、野茫茫是高远天空的本色吗?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瞰四周无边无垠的景象,看到的正是苍苍天空,茫茫宇宙呀!

水浅沟小,大船纵有万般本事也无法游动;坑小倒一杯水,一根小草也能在水坑中漂游成船,一个杯子放入水坑中只能是沉底。原因很简单,大船需要足够大的江海湖泊才能够游动,一棵小草仅需要杯中水即可漂游。同样的道理,在鸟借风势,风助鸟力的作用下,大鹏鸟借助于强大的风力展翅高飞入九万里云霄,在空旷的天空中纵情翱翔,无物可挡,直入南海天池而去。

白话庄子——逍遥游

第二章 鲲鹏有逍遥,麻雀、斑鸠有逍遥吗?

蔺且在阅读《逍遥游》的过程中,有些部分领悟得很好,有些部分总是迷惑不解。对于庄子总结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论点,蔺且有些不明白,既然老师是想表达出心灵像鲲鹏那样不受拘束、无物可挡的理想境界,为何还要提出蜩(tiao二声)与学鸠以及斥鴳(yan四声)在榆树、枋树和蓬蒿间辗转腾挪的满足于逍遥呢?

蔺且将心中的疑惑向庄子提出来,庄子说:

“鲲鹏之逍遥是逍遥游较高的层次,我使用鲲鹏的寓言是想表达出人间千姿百态,不同的人有不同层次的逍遥,每个人出身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对于社会的认知程度也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逍遥。”

庄子接着又说道:

“蔺且,你看看下面的这则寓言故事,看看是否从这则寓言故事中能够领悟出人世间的小智慧与大智慧。”

这则寓言故事是这样的:

蝉与斑鸠看到大鹏鸟向南海展翅高飞的壮举,相视而笑,蝉说:“我竭尽全力高飞,却总是碰撞到榆树、枋树,飞行的高度还没有榆树、枋树高啊!甚至是一次飞行无法达到高远的目的地,就落于地面休息,这也很好哇!何苦非要直上云霄,飞入九万里的高空呢?”

这两只可怜的小鸟不知道那些飞鸟们,去郊野一趟,带够一日三餐的食物,晚上回来肚子还饱饱滴。如果是飞向百里之外的地方,就需要准备一宿的食物;如果是飞向千里之外的地方,则需要备足三个月的食物。

这两只可怜的小鸟从未有过长途远飞、高飞的经历,哪里知道大鹏鸟翱翔于太空的适意。

由是观之,小智慧比不上大智慧,短寿人比不上长寿人,其原因何在?

蔺且仔细、认真地阅读完后说,“老师,我有些明白了。”

庄子笑笑:“说来听听。”

蔺且放下竹简,站在老师身边,说道:

“老师提出的逍遥游,其实质是一次心灵大爆发。从北海里的那条小鱼到转变成巨大的鲲鱼,这是一次心灵的升华,小鱼的眼界很小,可能只看到身边几十公分的范围。”

“大鲲鱼的眼界就高出许多,它游动起来能够激起几千里宽的浪花,它看到的世界和小鱼看到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但是,大鲲鱼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在水中游动受到的阻力很大,身体也很滞重,达不到理想的逍遥。”

“鲲鱼仙化成大鹏,在天空中翱翔,同水中的鲲鱼相比,自然是又上升了一个层次,没有了水的阻力,又借助于高空中的风力,那种自由自在的快活,是真逍遥啊!”

“蝉与斑鸠就好比北海里的小鱼,在两棵大树之间飞行已经很满足了,一日三餐吃得饱饱的就觉得生活如此也是很惬意的事情,所以,它们不理解大鹏鸟的行为。这就是小知不及大知蕴涵的生活哲理。”

庄子点点头,没有接蔺且的话语,只是示意蔺且继续阅读下面的寓言故事。

这个寓言故事足以说明小大之别。

有种叫朝菌的虫子特点是朝生暮死,不知道时光的年轮中还有一个月那么长;有种叫蟪蛄的蝉春生夏死,不知道时光的年轮中还有一年那么长;这就是短寿之物的眼光。

楚国南边有种灵龟,在它生命的历程中,它经历的一个春天是五百年,一个秋天也是五百年,您说这种灵龟的寿命有多长?

远古时代有棵大椿树,它经历的一个春天是八千年,一个秋天也是八千年,您说这种椿树的寿命有多长?

现在人们都以彭祖为长寿之鼻祖,都希望能够达到彭祖的寿命,彭祖充其量不过是活了八百年而已,人们真是悲哀呀!

商汤王和贤臣棘之间有过这样的对话。汤王问棘:“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以及天地上下有边际吗?”

棘说:“没有边际,六合之外是无极,无极之外还是无极。”

汤王又问:“此话怎讲?”

汤王说:“我们居住的最北边有座天然大池,要达到这个天池,必须要经过一望无际的不毛之地才能达到,天池里有一条硕大无比的鲲鱼,无法估测出它有多大,只能用无边无际来形容。”

棘又说:“还有一种硕大无比的鹏鸟,观其脊背犹如巨山,视其两翼犹如铺满天空的白云,一眼望不到边啊!大鹏鸟借助风力直入九万里云霄,一路向南飞去。那盛况可谓白云自叹弗如,青天屈居它之下。”

汤王再问:“这确实非常大,那么小又是什么样呢?”

棘回答说:“大王听说过一种叫麻雀的鸟吗?小麻雀站在池塘边的灌木丛上看到鲲鹏如此翻江倒海般的行为,就不停地嘲笑说,这是要往哪里飞呢?整出这么大的动静,费了这么大的力气,值当吗?”

“麻雀自豪地拍拍翅膀,得意地笑着说,我展翅飞翔,上下不过几丈而已,我在蓬草与蒿草之间辗转腾挪,也算是尽了最大的力量了,鲲鹏是要往哪里去呀?”

寓言故事讲完,棘对汤王说“麻雀与鲲鹏之间的差距就是小大之辩”

庄子最后点评道:

“这几则寓言故事形象的说明了不同层次的逍遥游,大鹏鸟有翱翔于九万里高空的逍遥;大鲲鱼有水击三千里水面的逍遥;小鱼、蝉、斑鸠以及麻雀也有方寸之间的逍遥。虽然逍遥的程度不同,但是,不同的物都满足于自己的逍遥啊!你看,小小的麻雀称自己是翱翔于蓬草和蒿草之间,它是多么的自信呀!”

庄子继续点评:

“还有那些朝生暮死的虫子,虽然不知道世间有一个月那么长的光景,但是,活得也很知足。它们和五百年一个春秋的灵龟,八千年一个春秋的大树相比,其生命是何其短暂,不同的生命历程都沉浸在自己的逍遥中。”

庄子最后总结道:

“人世间万物都存在小与大的变化,人们的眼界存在小与大的变化,人们的心灵同样存在小与大的变化。”

白话庄子——逍遥游

第三章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乃庄子至理名言

晨曦的第一缕阳光透过飘摇欲坠的窗棂照进一间破旧的茅草屋里,在一张陈旧的案几旁,庄子手捧一捆竹简聚精会神地看着,如同一个孩童看到美味的食物流露出的那种贪婪的、垂涎欲滴神情。

时间就在这种雕塑般静止的画面里慢慢的流逝,不知不觉,一个上午的时光就过去了。当蔺且走进来的时候,庄子还在隐几而坐,还在手捧竹简,还在吮吸这竹简中的甘露。

蔺且站在庄子的身旁,恭敬的问道:“老师读的是老子的书吗?”

庄子抬起头看看蔺且,“是的,今天看的这些内容对我启发很大。”

蔺且赶紧顺着庄子的话语说道:“请先生赐教。”

庄子用手指点着竹简中的一段话说: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庄子说:“老子对于人世看得很透,人们生活在物欲横流的世间,孜孜不倦地追求什么?上层人追求的是荣华富贵,普通老百姓追求的是丰衣足食。在追求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上荣辱、机会和磨难。在面对这些不同寻常的情感时,人的本性体现出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的一面。”

“为什么会这样呢?老子分析得很到位,因为人都有肉体,人的心灵总是屈就形体而存在,生病了就担惊受怕,大难来临了就惶惶不可终日;受宠了表现的是惊吓,屈辱了表现的还是惊吓。”

“如果心灵能够勇敢的脱离形体而存在,能够超脱形体,忘掉自己的形体,人可能就不会有这么多的情感制约,能够实现心灵的逍遥。”

“推而广之,纵观历史上的神仙传说,那些神仙不管是为了拯救天下万物,还是帮助一方利益获得者,他们最终目的都不是为了封官加爵,而是单纯的拯救与帮助事宜,绝不会讨价还价、斤斤计较。”

“再说说治理一方领土的圣人吧。有道的圣人心中有大爱,像尧舜禹这些圣人们带领老百姓生活,其目的很单纯,就是让老百姓吃得饱、穿得暖,生活安稳,不再颠簸流离,这些圣人们并不是为了流芳千古。再看看现在的君主们,哪一个不是为了扩土并国,哪一个不是为了荣华富贵,他们离圣人二字差距太远了。”

“老子为了老百姓能够过上好一点的生活,写了多少奉劝君主的格言警句啊!如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再如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还有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庄子得出结论:“我理想的最高境界就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大意是,最高境界的至人心中没有小我,有的则是整个宇宙;次一等的神仙心中没有功名的概念,再次一等的圣人心中不会装着名利思想。)

蔺且听完老师的恢宏言论后,有些发呆,他一时还不能完全领悟庄子言论中的深意,他需要慢慢的咀嚼,细细的品味其中的深意。

庄子看到蔺且有些发蒙,知道他没有完全领会自己刚才的那一段长篇大论,就转移了话题。

庄子说:“逍遥是人们心灵的一种状态,我比较过鲲鹏和麻雀的逍遥,这是从万物的角度分析人性。眼观人类社会,直接剖析人性的逍遥也具有好几个层次。”

“现实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们有着不同的追求,追求的目标不同,其精神境界也就不一样,我提出了五种人生境界,有知名人士如列子、宋荣子的人生境界,也有具有共性的无名小卒的人生追求。”

蔺且听到老师提出了五种人生境界,就说道:

“我知道老师的这个观点,您的意思就是尽管不同的人士有不同层次的人生追求,但是,他们都具有一个共性,就是都需要凭借外力才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庄子赞叹道:“看来你是认真钻研了,领悟到了我的核心思想。我想表达的意思是这些人虽然或多或少的具有逍遥的思想,但都没有达到逍遥的最高境界—不仰仗任何外力,无物可挡。”

下面是庄子和蔺且上述对话的部分,即《逍遥游》此段的译文和原文,请读者朋友们欣赏。

译文:

庄子感悟:所以说,有些人的智慧和才能足够胜任一方官员,有些人的行为符合乡规民约,有些人的德行符合国君的要求得到国君的厚待,这些人就沾沾自喜,自鸣得意。这和小麻雀的行为有什么区别呢?

但是,齐宣王时代的大臣宋荣子看不起这些“麻雀”似的的人物。宋荣子属于相当有定力的人物,他不会因为举国之内都赞颂他而骄傲,也不会因为举国之内都非议他而沮丧。宋荣子的境界早已达到精神突破身体的束缚,清楚地了解荣辱的分界线。他虽然不热衷于功名,但精神世界仍未达到与天地齐步的境界。

相比宋荣子而言,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列子显然又高出一头,列子凭风飞行,身形缥缈轻灵,十五天飞个来回,潇洒自在。也从不刻意去追求所谓的福气,看上去好似孙悟空在空中来去自由,不受羁束,但是,列子虽然不需要用脚在地面上行走,却还是需要借助于风力才能够飞行。

呜呼,如果能够乘天地之气,能够驾驭阴阳变化,驾驭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变化,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太空中,这样的人还需要借助外力吗?

白话庄子——逍遥游

许由

第四章尧帝禅让,许由洗耳,谁才是真正的逍遥?

庄子和蔺且就“逍遥游”话题连续进行了好几天的讨论,庄子看见蔺且对于“逍遥游”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就想再考考蔺且。

又是一个阴雨绵绵的夜晚,深秋的寒意已经袭来,再加上阴冷的淫雨肆虐着这个空旷的村庄,使夜空显得更加清冷、孤寂。

庄子将身上的衣袍用力裹紧,以此驱除身上的寒意。他问蔺且:

“你听说过尧帝禅让,许由洗耳的故事吗?”

许由熟悉这个历史典故,立马侃侃而谈。

“许由,字武仲,阳城槐里人(即现在河南省登封市箕山槐里村人),约生于公元前2155年。许由死后葬于箕山,故箕山也叫许由山。”

“相传尧帝要把君位让给他,当时的部落联盟领袖尧帝觉得自己年事已高,四处寻访继承人,就发现了许由,决定把天下让给他。许由认为自己德才不如虞舜,担心尧帝的几个儿子不服气,引起内乱误了国家大事,让百姓受苦,便连夜私奔岐山隐居。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自耕自食的生活。”

“这是尧帝禅让的故事,下面再说说许由洗耳的故事。”看到老师专注的神情和赞许的目光,蔺且精神头更足了。

“尧帝爱惜人才,又派使者请许由做九州长官,许由也是严词拒绝。使者走后,许由来到颍水河边洗耳,有个放牛的老农问他,是否耳朵有污垢?许由说,不是污垢在耳朵,而是有污言秽语弄脏了他的耳朵。后来,这条颖水河又叫洗耳河。”

听完弟子讲述的这两个故事,庄子很是高兴。他示意蔺且不要站在那里,坐下来同他讨论。

庄子说“许由才德兼备,凭他的能力做个部落联盟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他有大爱之心,他知道还有一个人叫舜,也是才华出众,品行高洁的人,他希望由舜来管理部落联盟,所以,就拒绝了尧帝的邀请。他的拒绝成就了两代圣帝尧舜名垂千秋,也就成了自己的千古美名。这就是老子常说的——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庄子拿起一片竹简,说道,

“我把这个故事也写进了《逍遥游》中,你看,这儿写道,远古时代圣帝尧希望把天下让给许由。

尧帝对许由说,‘我在位时期,没有为百姓做出什么丰功伟业,太阳和月亮出来了,而烛火还在点燃,这是要和日月比光明吗?岂不是难上加难;大雨普降大地,百姓还在不停地忙着浇灌庄稼,这是要和雨水比赛吗?岂不是徒劳无益。’

‘现在,先生您立于世间天下就井井有序,我却好像一个机械指挥的木偶做的都是无用之功,我认真反省自己,觉得还是由您来治理天下更为合适。’

许由对尧帝说,‘您治理天下的时候,五谷丰登,百姓丰衣足食,一幅国泰民安的景象。现在我代替您治理天下,行使君权,理由是什么?’

‘如果是为了沽名钓誉,我获得名誉的目的是什么呢?巧妇鸟在深山老林中筑巢,偌大的一片树林,巧妇鸟不过只占用一个小树枝而已;鼹鼠在壮阔的河水里饮水,也只不过喝饱肚子罢了。’

‘大王请收回成命吧,我于天下实在是无用之人,就好比祭祀的时候,侍弄祭品的厨子不去下厨,主管祭祀的司仪也不会越俎代庖啊!’”

庄子放下竹简,继续说道,“我没有把‘许由洗耳’的故事写进《逍遥游》中,主要是觉得这个故事有损许由豪放的性格,显得许由非常小气。”

蔺且听完老师的点评以后,就笑着说,“许由是个真正的隐士,是逍遥的代表。那么,老师又列举肩吾和连叔的例子想说明什么呢?”

庄子微微一笑,说道,“肩吾和连叔是我虚构的两个历史名人。我是想通过肩吾与连叔的思想碰撞,表达出历史上确实存在这么一群人:他们的思想广漠无边,他们的所思、所想完全超出了平常人所能够触及的高度、深度、宽度和广度,所以,平常人的思想也有形体上的残疾,而接舆所代表的这群人思想是完美的,是创新的,是纯净的。”

蔺且听完庄子的点评后,不由自主的仔细阅读《逍遥游》中肩吾与连叔的部分。

肩吾问连叔,“我听说楚国的狂人接舆做事不着边际,有来无回,说话也是大的没谱,典型的疯疯癫癫,不符合情理的行为。”

连叔反问道,“此话怎讲?”

肩吾说道,“接舆曾经对我说过,‘在遥远的地方,有座名为姑射的山,山上住了个神人,神人的肌肤如同冰雪那样白皙、滑嫩,姿态如同处子那样美好、曼妙。神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有时候脚踩祥云,有时候骑着飞龙在天空中遨游,完全是俯瞰地球的气势。他专注的神情能够放射出犀利之光,杀死旱涝、蝗虫使庄稼获得丰收。’我只当他是在大放狂言而不予理睬。”

连叔说道,“接舆说的是事实,盲人看不见精彩的文章,聋子听不见悦耳的钟鼓声,世间何尝只有形体上的盲聋之残疾,心灵和精神上也有类似于形体上的残疾呀!肩吾你就有这种情况啊!”

“最高境界的人,最高境界的德,都在遵循着老子的道学思想,道生万物,万物归一。人世间纷纷扰扰,动荡不安,接舆哪肯去管理这些烦恼事情。最高境界的人,不会让身外之物伤害到自己,哪怕是洪水漫天也不会溺死;哪怕是干旱得石头融化成水,山土焦化成灰也不会觉得热;哪怕是尘垢、秕糠也能够铸造成尧舜,这样的人岂肯为了身外之物而去劳心费力?”

蔺且读完此段明白老师是在借连叔之口,表达出自己想表达的观点。

白话庄子——逍遥游

第五章 庄子与惠施之辩论:大而无用和价值最大化哪个更胜一筹?

蔺且在学习期间,一直住在庄子的家里。虽然庄子穷困潦倒,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但是,蔺且还是愿意忍受极度清贫的生活,终日追随庄子。

又是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刻,师徒二人秉烛夜读。这一刻,他们正在阅读《尚书》的《尧典》部分。

蔺且问庄子:“老师,尧帝时代是多么令人向往啊!尧帝亲率百姓播种、收获、田猎,倡导克明俊德的价值观,治理滔滔洪水。您说,这样的时代难道不也是一种逍遥吗?”

庄子摇摇头,放下手中的竹简,站起身,在简陋的屋中来回地踱步。他走近蔺且,说道,“你还是没有真正理解尧帝的心思,尧帝追求的是心灵上的放飞而不是所谓的与民同甘共苦,他无意于博取圣名。与民同乐只是浅层次的精神和物质追求,逍遥的真正内涵决不能用物质来评价,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庄子的眼睛发出亮晶晶的光芒,脸上露出一抹红润。蔺且知道老师的兴奋点已经被触动了,那精彩绝伦的寓言故事就要喷薄而出了。

果然,庄子又坐回榻上,双手放在膝上,这是庄子讲道的特有姿势。

这一晚上,庄子连续讲了五个寓言故事,而且是寓言中还有寓言。

第一个寓言故事:

有个宋国的商人购买了大量的帽子去越国销售,本指望狠狠的大赚一笔,不成想越国人都把头剃得和灯泡似的,身上纹满漂亮的花纹作为装饰,根本用不着戴帽子加以修饰。

第二个寓言故事:

尧帝做天下的时候,百姓自愿追随,社会秩序井然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一次,尧帝亲往汾水北面的姑射山拜见四个有名望的圣人,尧帝站在山顶上遥望远方,怅然若失,好像丢了天下一样。

庄子点评:

尧帝对于天下的态度如同光头的越人对待帽子一样,尽管他把天下治理得非常好,但是,他并没有把天下据为己有的心思,天下百姓簇拥在他的身边,把他当做主心骨,都认为尧帝看重天下。其实则不然,天下百姓看到的只是尧帝尽心尽力为百姓办事、为百姓服务的一面,没有看到尧帝的另一面。

尧帝的另一面是弃天下而去,无牵无挂的长存于四海之外,逍遥于广漠天空。就像老子说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尧帝希望自己也能够做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但是,现实生活中想做到这一点是多么的困难呀!把天下治理好,再把天下拱手相让,还一个逍遥的自我还真是困难。

第三个寓言故事(第四个寓言故事融入在此中):

魏国的宰相惠施和庄子是发小,也是无话不谈的挚友。惠施在青年时代一直热心于仕途,后被魏国国君魏惠王(即历史上有名的梁惠王)相中,成为魏惠王时期的宰相,惠施善于诡辩,和公孙龙子同是“名家”的代表人物。

惠施曾经对庄子说过,“魏王赠送我一粒大葫芦种子,种下后结了一个五石大的葫芦,这么大的葫芦盛水承受不住水的重量,把它一剖两半做成瓢,又太扁平了,装不了多少东西,我只好把这个虚大无用的葫芦摔碎了。”

庄子说,“惠施啊,你真是不善于使用大物品啊!”

“宋国有户人家有祖传的冻伤膏药,这户人家世世代代以洗涤麻絮为业。有个商人听说了这个神奇的冻伤膏,就出价百金购买。宋国人召集族人商量说,‘我们家族世世代代以洗涤麻絮为业,一年的收入不过数金。现在,有人出价百金购买冻伤膏,这个生意划算啊!’商人买到了冻伤膏以后,就去游说吴王,赞叹冻伤膏的妙用。恰好在当年的冬天,越国出兵攻打吴国,吴王任命此人为将领派兵迎战,吴越两军展开水战,吴军使用冻伤膏使兵士免于皴裂之苦,从而大败越军,商人因此而获得封地封侯的奖赏。一副冻伤膏的药方,有的人得到它能够封地封侯,有的人得到它只是免去了洗涤麻絮之苦,可见,同样的东西使用在不同地方得到的结果差异很大呀!”

“惠施你有五石大的葫芦,为什么不换个思路想办法,把它系在腰间作为腰舟在江河湖海上漂游,那是多么惬意、多么逍遥的事情啊!你只是从葫芦的用途考虑它大而无用,你的心真像窝成一团的蓬草啊,哪哪都堵塞。”

惠子本来想用大葫芦无用讥讽庄子的崇大思想,庄子巧妙地用冻伤膏在不同人手里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益教训惠施,物各有宜,关键在于使用人,使用的好,人物相得益彰,使用不当,人物皆废。

庄子堪称辩论高手,用冻伤膏一例打晕惠施后,再批评惠施思想僵化,故步自封,拘泥于个人成见,没有开阔的视野,想不到大葫芦的其他用途。

第五个寓言故事:

作为以辩论闻名的“名家”代表人物,惠施不服气庄子的说教,再次发难。

惠施对庄子说:“我家后院种了一棵大树,因其臭不可闻,大家都叫它樗(chu二声),树干结满了疙瘩,用木工的墨线无法测量出准确的长度和宽度。树枝弯弯曲曲无法用规矩准确的测量出来。这样的大树即便长在道路上,木匠也不会看一眼。现在我提出有些东西大而无用的观点,很多人都认同呢,樗树就是一个例子。”

庄子说:“惠施你是以偏概全,你难道没有看见捕鼠的狐狸和野猫吗?它们匍匐在地面上,等候捕杀傲慢的田鼠;它们东串西跳,完全不避讳高低上下,很容易落入猎人布置的陷阱里,丧命于捕猎器中。”

“现在有大鹏鸟似的牦牛,也是大如垂天之云,能力超群,却拿一只小老鼠毫无办法。”

“惠子你家有这么大的一棵树,你还着急它没有用处,为什么不把树放到没有人烟的荒郊野外,行人来到此处可以用树遮阳挡雨,晚上在树下就寝又是多么逍遥自在啊!”

庄子最后总结到:

“这棵大树不为刀剑斧头所砍伐,不为万物所伤害,皆是因为大树一无是处,而无所用处正是大树得以长生的缘由,得以逍遥的根源。同样的道理,天下万物,无论是大是小,只要走向极端,受到伤害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只要是用其所用,大小之物都是同样的逍遥。正如老子所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是一样的道理。”

至此,庄子的《逍遥游》全部完结,庄子提倡的心的逍遥与形的委蛇在诸子百家的先秦时代引起了很大的震撼,庄子提出的心灵与形体的分离的观点更是令诸多学者不能接受。这是一种理想境界的思考,这是一种远离现实社会与生活环境的思考,庄子是科幻文学的创始人,也是神化生活的高手。

阅读庄子的《逍遥游》,我们立足于现实的生活环境,基于满足人类心灵追求的目的思考两千多年前的庄子为我们奉献的极为珍贵的精神食粮。

白话庄子——逍遥游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极力推荐

ppt怎么做_excel表格制作_office365_word文档_365办公网